通讯员汤定成本报记者喻松
2017年7月1日,一名彪形大汉在热烈的掌声中登上了市水利局的领奖台,国字脸上棱角分明,眉宇间突显刚毅和坚韧,他就是市水利系统十佳共产党员沈继刚。
说到沈继刚,熟悉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领导的眼中他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在人民群众的眼中他是一个值得依靠的人。然而在他本人看来,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告诫自己时刻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扎根基层兢兢业业
沈继刚1979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抗旱排涝服务性工作,这项工作是水利系统服务社会保障国计民生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却也是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自从沈继刚加入到这个队伍里以来,他从没有感觉到苦和累,总是笑哈哈地面对,工作争着干、抢着干。2003年,滁河和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洪水过后农田积水成潭,他主动带队赶赴受灾最重的明光市潘村湖农场和全椒县十字镇等地区排涝,通宵达旦,一干就是十几天。2005年,定运县发生严重干旱,为支援定运县抗旱保苗夺丰收,他率领抗旱服务队在芝麻水库架设12台套提水设备,昼夜往外提水。期间,他睡在堤坝上、吃着方便面,忍受着炎热天气的炙烤,使永康镇千亩农田免于旱灾。三十多年来,沈继刚先后100多次到全市各县(市、区)帮助抗旱排涝,共计提排水2000多万立方米,挽回各类经济损失上亿元。
身患重疾矢志创新
滁州多岗地、丘陵,独特的地理环境常给抗旱排涝队野外作业造成困难,主要是机械在提排水时基座不能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由于地位落差的原因,常使机械发生位移,造成皮带滑脱,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埋下了安全隐患,在沈继刚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结,那就是靠革新闯出一条新路子来。正当他查资料拿方案着手此项工作时,不幸降临到他的头上,由于多天的高烧不退,他去滁州第二人民医院就诊,被查出患直肠癌且必须尽快手术。家人和朋友都劝他去南京大医院做手术,他为了不耽误技术革新执意要在滁州本地手术,在术后化疗的日子里,他一边忍受疼痛一边琢摸机械野外作业如何平衡和稳定问题,终于有一天,他在电视里看到了连体机械的报道,触发了他的灵感,他匆忙出院,赶到单位带领服务队一起划图纸、制模型、搞试验,经过两个月的潜心研制,终于革新成功了机械野外平衡固定架,使这困绕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溃坝试验”是水利部十三五重大科研课题,南京水科院承担这一任务后,选定滁州市花山河东村水库为试验基地。试验在两年时间内共溃坝6次。沈继刚作为服务保障人员,毛遂自荐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沈继刚带着行李一头扎进试验基地,安营扎寨后他反复研究任务书,任务书上明确写到,试验6次,每次溃坝后完成复坝和补水6万立方米,复坝容易补水难,此处唯一水源是城西水库,从城西水库提水补到试验水库,仅管线就达600多米长,另外地势落差大,扬程达26米,但是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拖了重大科学试验的后腿。他起早贪黑,带领服务队架设管线,从巢湖水泵厂购得高扬程水泵,在南京水科院有关专家的指导工作帮助下,终于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试验准备。2008年10月,水利部北京水科院,南京水科院研究院,安徽省各大单位领导和新闻媒体齐聚花山试验基地,只听发令枪一响,水库大堤瞬间发生溃坝,洪水咆啸而下,试验现场令人一片欢腾。大家心里明白,为了试验成功沈继刚付出了艰辛劳动,他不光吃住在山野林间,而且还忍受蚊虫叮咬,更重要是克服四季更替所带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然而,他的付出不是为了获得赞誉和掌声,而是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两学一做”见行动
新闻推荐
陈玉凤孙姣姣明光市涧溪镇涧溪村的王朝军,在当地人人都知道他是种植草莓的贫困户。也正是这位贫困户,在5月份草莓罢市后,又想出了新招,把自家大棚里的小香瓜种成了一个个“人参果”。在大棚里,王朝军...
明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明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