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海潮
11月16日,天空飘起蒙蒙细雨,明光市林圩村在远处烟雨朦胧的大横山妆点之下,显得格外迷人。村里新近拓宽的林赵路两边,一排排钢架大棚里绿油油的青菜长势喜人,火龙果苗在农户的精心呵护下健康茁壮。滁州市信访局选派干部、林圩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刘幸福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这是村里新建的“一村一品”帮扶示范项目,第一期17个食用菌和蔬菜大棚已发包出租,其中3个提供给贫困户,二期15个也大受欢迎,包租给大户种起火龙果和时令蔬菜,两期大棚不仅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还可为村里增收近10万元。
林圩村位于明光市明南街道最南端,是明光12个重点扶贫村之一,有贫困户34户75人。2015年以来,村“两委”从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入手,充分发挥党总支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引领核心作用,建村部、强组织,树起红旗聚人心;同时发动全村党员带动和帮助村民,转观念、寻路径,解放思想、增收脱贫。
“这里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境内的大横山风景区拥有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可以说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但其中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我们村‘两委\’班子和全村广大党员这支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队伍。”扎根选派村两年有余的刘幸福感慨地说。今年,林圩村党总支被滁州市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新建村部的党员活动室里,村“两委”经常开展党内学习教育和组织活动。村干部和党员还组成了脱贫攻坚互助组,帮助村里没有劳力的贫困户开展农耕生产,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5年,村里修缮了从羊场到大横山的2.4公里道路,让周边3个村民组1000多人受益,解决了村民们行路难的问题。这条路对林圩发展意义重大,修建过程中,村组干部和党员们身先士卒、不计得失,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当沿路涉及3个村民组、70余户的500多棵树木、4亩多竹园被清理时,群众对个人损失没有一声怨言,全力支持配合修路。
今年,村里依托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全面完善农村路网工程,新建、改建赵南路、林赵路等近20条道路;施工62面塘坝和2条渠道沟,改变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落后的面貌。
为实施产业脱贫,村党总支“走出去”“请进来”,多次带领村民外出学习食用菌、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也时常邀请金玉滁菊、安徽农大的专家教授来村授课培训,随后鼓励大户积极尝试,以先进触动后进。对贫困户种植的大棚,不仅实行种植补贴,还提供全年技术信息和服务,帮助联系产品销路,让群众不担任何风险。
村里的老贫困户王树利夫妇原本带着残疾儿子靠几亩薄田度日。在村“两委”的引导下,老两口改种了经济价值较高的玉米、花生、甜叶菊,散养了100多只土鸡,还积极申报蔬菜大棚建设,一年增收近万元,成功脱掉贫困帽子。据了解,目前全村有25户贫困户种植花生、甜叶菊、山芋、金玉滁菊等经济作物,面积达98.8亩;饲养草鸡2140只,养羊20头;通过产业扶贫脱贫73.5%;组织参加技能培训5次108人。“2016年全村计划脱贫9户22人,对此我很有信心。”刘幸福说。
新闻推荐
日前,明光市举办“我们的节日——中秋月·故乡情”传统诗词诵读活动。其中既有《静夜思》《敕勒歌》《满江红·中秋寄远》《八月十五夜玩月》等脍炙人口的诗词
无标题
明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明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