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孙建国
我的书房里有2000多册藏书,这些书,至今依然令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翻开上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新华字典》和小人书、80年代的文学名著和励志书籍、90年代的报刊和杂志,每每追溯起从小学到中学、从县城到省城、从北方到南方、从沿海到内地,辗转奔波40年的时光旅程,回忆改革开放以来与书相伴感受到的幸福和乐趣。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皖西革命老区,在凤阳县小岗村的示范带动下,我的家乡霍邱县也实行了生产责任制。那时,我正在大队读小学。放学后,当老师的爸爸,忙着与妈妈一道下田做农活。作为长子的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饭。当时厨房里用的还是拉风箱烧柴草的土灶,我就是在灶洞前烧火的过程中,第一次读完了爸爸特意从县城带回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科普读物,引导我遨游知识的海洋,步入智慧的殿堂,让我领悟到从1加到100,除去笨拙地用笔相加外,还可以巧妙地运用乘法口算。尝到甜头的我,从此便如饥似渴地迷上了看书。每次不论是学校发的课本,还是爸爸买的新书,我都会兴奋不已地嗅着浓郁扑鼻的墨香,迫不及待地找来耐磨的硬纸,小心翼翼地包上精致的书壳,再整整齐齐地放进绿色的书包。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经过勤学苦读,我接连如愿以偿地考入心仪的县重点初中、省重点高中和军事院校。课余时间,我终于可以自由选书阅读,也可以购买一些钟爱的图书。改革开放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图书出版发行业同样也繁荣起来。校外书店、书摊和租书点的书籍种类繁多;校内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也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古今中外图书。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在寝室的床头边添置了自己的小书架,摆上了自己的各类藏书。记得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拿着省吃俭用的钱,去购买一些期盼已久的经典文学名著、励志丛书。在乐此不疲的借书、买书、读书过程中,我不但提高了文学修养和文字写作水平,而且大大提升了思想素养和沟通交流能力,书柜中那些早已泛黄的“三好学生”“道德模范”“学习标兵”奖状、证书,无不见证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奇迹。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满怀雄心壮志走上了部队基层工作岗位。作为“一线带兵人”,每天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虽然读书的时间少了些,但购书的余钱却更加充裕了。慢慢地,我的木制书架换成了铁皮书柜,随后小书柜又换成了大书橱,书橱从一个又变成多个。我的藏书就这样越集越多,室内书香也日渐浓厚。结婚成家后,我的读书环境又有了质的飞跃,由一室一厅拥挤的公寓房,又换成了三室两厅宽敞的经济适用房,而且圆了我多年的“书房梦”,那些跟随我走南闯北的爱书,也开始享受起“小康”的待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幅改善,我又将书房从里到外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改造,不但藏书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大提升,而且配备了连体书橱、分体电脑、手提电脑,开通了无线网络,实现了数字化阅读。读书学习,不仅是我的业余爱好,而且成为我的生活方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享受和生活乐趣。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坐拥书房,轻抚卷帙,感慨良多。书香氤氲的40年,我从苦无书读,到书香盈室,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自己从十来岁的懵懂少年,到如今白发丛生的知天命之年,正是始终不忘初心,依靠读书学习走到今天。今后,还将砥砺前行,继续依靠读书学习走向新的未来。
新闻推荐
“执行天眼”精准锁定被执行人
凤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