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独特的凤宁现代产业园入口建筑。
策划人:袁成文 孙恭智 侯超 刘志清
与以往行走的“自力更生型”园区不同,采访组这次走访的凤宁现代产业园是一个南北合作共建的省级示范园区,位于凤阳县板桥镇。借助宁国方面从人力、资金驰援到理念植入,起于村镇荒草地之上不过两年之久的园区最终迎来了发展“加速度”,在六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皖北振兴崛起的一颗新星,形成了“北园南城、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
解读这片土地的发展密码,借力发展、优势挖潜、精诚合作是不得不提的三个核心词汇。
■企业走访
福莱特:进军“百亿”
偌大的原片生产车间,一片片巨幅玻璃从主线成型下片,在一只只“机械手”的伸、缩、抬、举之间,完成了切裁和堆垛作业,被送往加工车间。在这里,“机械手们”更加繁忙,从上片、磨边、清洗,到镀膜、固化、钢化、再清洗,到检测、成品堆垛,马不停蹄……7月23日下午,采访组走进了位于凤宁现代产业园西北角的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
“我们原片车间和加工车间的生产线都是全自动的,基本全面实现了机器换人。”指着眼前操作自如的机械手,接待我们的福莱特行管人员郭正义自豪地介绍,福莱特意在打造世界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其中包括12条原片全自动生产线和16条全自动深加工玻璃生产线,日熔化量1000吨的光伏熔窑3座。“目前我们启用了2座窑炉,启动了8条原片生产线和9条深加工生产线,共有168台机械手在车间充当主力。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35亿元。”
从去年12月19日第一座熔窑点火投产,到今年1月13日两条原片自动生产线投入运行,再到现如今十多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福莱特用“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扎实基调书写了华丽开篇。
前不久,公司管理层给滁州市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四送一服”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将追加投资,再建几座玻璃熔窑,把凤阳作为集团的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努力将基地建成凤阳县首家百亿级企业。对此,滁州市委层面也给出了积极姿态:要将企业家的肯定和鼓励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要将企业的蓝图和愿景作为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要更加优质有效地做好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对福莱特这样的骨干企业,一定要“一把手”亲自抓、全力帮、快速推,涉及需要协调的及时汇报,尽早将其打造成百亿级企业。
■园区观察
机遇来临 借力而行
六年前,苏南带着苏北手把手念活“致富经”的成功经验,深度刺激了安徽省委省政府振兴皖北的决心和信心,皖南皖北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设想呼之即出。2012年3月,全省首批推出4个县域现代产业园,凤阳与宁国牵手共建的凤宁现代产业园成为其中一席。
两地共建产业园,对凤阳来说是绝对利好。一方面,凤阳自筹自建的硅工业园成立不过两年时间,底子薄,基础差,迫切需要政策助推和外力加持。自从加挂凤宁现代产业园“招牌”,实施“两园合一”工作机制,凤阳硅工业园原来的基础设施欠账很快补足补齐:园区道路由3条扩容至18条36公里,标准化厂房从零到6万平方米,雨污水管道延伸到42公里;建设了11万平方米安置房和一座园区综合服务大楼……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园企业集聚,硅工业园真正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南北合作共建机遇。”说这话的是一年前从凤阳县发改委调任凤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的曹启兵。在他多年经济一线工作的观察中,畅通了南北联接通道的凤宁产业园,不仅补齐了原有硅工业园的发展短板,更捋顺了它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对发展凤阳工业经济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借力”。
另一方面,曾以第70位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宁国市,培养锻炼了一大批管理干部,而从中遴选派驻到凤阳园区的管理者,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上也有着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用曹启兵的话说就是,“来人援建”只是有别于“资金援建”的一种手段,“理念援建”才是园区收获的最大财富。
“我虽然到园区实际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从那些任满回宁的管理者和接棒者的工作接触中能明显体会到,皖南人对待新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法与我们有很大不同,很值得我们学习。”曹启兵坦言,如果没有宁国方面派驻的首批援建者埋头战斗在园区第一线,用他们的思维和理念引导并带动园区在合作共建道路上稳扎稳打,就没有现在这般欣欣向荣的凤阳硅工业园。
目前,凤宁产业园内已入驻的企业中,有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确成硅化年产6万吨白炭黑生产线和台湾玻璃日熔1200吨在线LOW-E玻璃生产线,有目前世界上单体窑炉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福莱特的3座日熔1000吨光伏组件盖板玻璃生产线,有目前世界上产能最大的联塑侨裕年产3600万平方米硅钙板生产线项目。
拿下这几个“世界之最”,是一个县域产业园多么值得傲娇的资本。
资源在手 挖潜就行
凤阳县拥有极为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地上部分的矿石远景储量在100亿-120亿吨,是我国著名的石英砂生产基地,曾被授予“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
靠山吃山,得天独厚的矿石资源让凤阳县做起了“硅文章”。曹启兵告诉记者,在经历了粗放式的矿山开采和砂石加工之后,凤阳县从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硅产业中突出重围,努力挖掘硅的潜力、延伸硅产业链。“我们的园区虽然设立时间不长,但在行业里的特色是非常鲜明的,从我们当初设立硅工业园就可以看出来,我们主打的是硅工业,谋求的是硅产业。”
过去几年间,凤宁现代产业园依托凤阳硅工业园,以石英石、石灰石等资源为“绣球”,先后招引了包括台玻、凤玻、确成硅化、福莱特、中建材、联塑侨裕、横店赛吉元、亚玛顿、晶源等一批知名硅玻璃生产企业和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硅基产业集群。
如今,以德力玻璃器皿为代表的日用玻璃系,以台玻为代表的平板玻璃系,以确成白炭黑为代表的硅化工系,以福莱特、亚玛顿为代表的光伏玻璃系,共同勾勒出凤宁产业园现有的硅产业版图。
身为凤宁产业园的现任“大当家”的曹启兵,在接受采访时又为园区硅产业设定了一个“继续向下游延伸链条的新风向”,那就是:汽车玻璃、光电玻璃、智能家电电子玻璃。“只要我们攻克下高品质石英砂的提纯技术难关,也就是酸洗技术及其废水处理等问题,我们就拥有了硅产业领域在前端原材料与中端技术提纯的双重优势,后端的产业链优势也就水到渠成了。”
与此同时,园区利用其西部的凤阳港、北部的高速公路出口以及穿境而过的省道307,引进了鸿鼎港务、大运物流、万融仓储等一系列物流企业,并以此为基础建起了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交易、配送、信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陆路、港口物流园。“坚定不移地壮大主导产业、积极主动地培育延伸产业、统筹兼顾地引进补充产业,到2020年,在园区内形成占地4000亩的硅基材料生产基地,形成占地4000亩的皖北商贸物流集散地。”凤宁产业园“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清晰标注着以硅产业、现代物流业为“首要担当”的发展目标。
资源优势已是如此,发展脉络也已厘清,只要目标坚定不移,蓝图变实景或许只是时间上的事。
“兄弟”齐心 合作共赢
“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89亿元,同比增长50.56%;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03亿元,同比增长44.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6亿元,同比增长23.4%;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约30亿元,同比增长20.38%;完成财政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124.64%……”曹启兵在说出这一长串数字时十分感慨:园区发展得这么快,宁国的“外来援助”功不可没,同时凤阳的“内生力量”也不容小觑,是双方齐心协力、精诚合作的结果。
在全程参与了园区建设的管委会副主任、板桥镇党委书记高波眼里,在凤宁合作共建期间有几个“大事件”特别值得一提:2012年8月成立了由省担保集团、宁国市国投公司和凤阳县经投公司三方为股东的凤阳凤宁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累计为园区融资到位资金4.18亿元;2013年4月制定出台了《凤阳县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财政体制实施意见》,让园区拥有了一定的财税支配权;随后不久又出台了《关于完善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体制机制的意见》,支持园区管委会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权,实行“2号章”,要求发改、规划建设、环保、国土等部门“见文行文”、“见章盖章”。“这样充分授权、封闭运行、精干高效的运行机制,是我们产业园得以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最大动因。”
也正因为如此,省皖北办把首届皖北现代产业园现场会放在了凤宁。“据我所知,省皖北办自成立后只开过三次现场会,其中两次都在凤宁。”曹启兵的补充介绍,流露的是满满自豪感。
不过,他心里也藏着一个多年一直没有找到“通路”的问题:蚌埠拥有国家一流的玻璃工业研究院所和顶尖研发技术,也有相对成熟的玻璃产业链条,早些年提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概念,近些年又整合打出硅基新材料产业牌,但蚌埠并不出产原材料,“近在咫尺”的凤阳却有每年五六百万吨的普通砂产能,看起来似乎蚌凤双方从硅基原材料开始就有亲密合作的无限可能。可事实上,双方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原材料供应与采购的初始阶段,人才上、技术上基本没有交流,更谈不上深度合作。是什么制约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蚌凤两地在产业上的深度合作?
曹启兵认为,相距不过二十公里的蚌凤两地,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实现了无缝对接,旅游更有同城化倾向,如果能把产业合作也捋一捋,将蚌埠的玻璃技术优势与凤阳的硅工业资源优势有机嫁接,“合作如此,夫复何求”?
而对于非资源型城市蚌埠来说,三年前被确立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也着实离不开硅基原材料这份基础保障。从这个层面说,蚌凤的硅基产业合作,对双方来说就是一场划算的“联姻”,也会产生“比翼齐飞”的美满效果。
兄弟地市齐心,产业合作共赢,多好?
结 语
从5月初开始,《深读周刊》“行走园区”大型采访,到本月底,历时近两个月的调研式采访活动暂告一段落。近两个月来,采访组行走采访本地省级以上工业园区4家,市外园区2家,加上一篇综合报道,在《深读周刊》共刊发深度报道7篇。
工业园区作为发展经济的主战场,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各地对设立发展园区尤为重视。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如何,看看当地的园区状况可窥知一二。
5月份以来,采访组走园区,看企业,访“要员”,下车间,听取本市、市外一些园区发展状况的介绍,转型升级痛点的分析,园区未来愿景的展望,让我们看到了“园区人”的拼搏精神,园区企业坚定发展实体经济的劲头,也看到了未来蚌埠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
在固镇经济开发区,园区为了加快丰原退市进园的步伐,园区与丰原方面,一周一次调度会,推进丰原项目建设;由于怀远经开区主要负责人马不停蹄外出招商,我们行走怀远经开区的安排一推再推;沫河口工业园利用其稀缺的化工园特色,加快打造高端医药产业园;县区南北合作园区——凤宁现代产业园,虽是县级的南北合作,但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园区合作建设取得的成效或许给我们蚌铜现代产业园以启发……
一路行走,一路探问,一边记录,一边思考,通过企业走访、园区观察、记者手记,笔触游走在经济发展的前沿,感受颇深,体会也切。归根结底,要想实现发展,尤其是跨越式发展,至为重要两点,其一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作支撑;其二是发展理念的快速迭代。惟其如此,园区的经济主战场作用才能凸显出来,蚌埠市经济发展才能后劲十足。
(执笔:刘志清)
■记者手记
□成 文
蚌埠与凤阳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沿307省道去凤宁产业园,采访组直观感受是:车多。从门台镇到板桥镇,沿路,盖着帆布的半挂货车头尾相连,小车夹在其中,如同玩具,双向车流密到难有超车机会。
在凤宁产业园的室内采访,给记者的感觉是大同小异的。但沿着淮河大道看了几家企业后,心里又觉得很不是滋味。作为共建硅基产业的两个伙伴,凤阳与蚌埠有着共同的方向:玻璃。但一比较,好像又有所区别。比如,光伏玻璃,我们有中航三鑫,日熔化量650吨,业内翘楚。凤阳也有福莱特3×1000吨/天光伏熔窑,7万㎡的连体车间里只见机器臂膀,少见工人身影。水运,我们有集装箱码头、徽商物流园码头、力源码头,是顺岸式的。凤阳淮河码头借助用地优势,是挖入式的,港池离光大环保、福莱特玻璃、台玻、凤玻等用户近在咫尺。台玻正在建设的散料皮带走廊已近完工,以后,大宗原料如纯碱等,可以从船舱经皮带直抵企业料仓。成品玻璃船运沿海用户,运费便宜,破损率低。
近邻胜似远亲。虽说行政隶属滁州,但供电营业区一直在蚌埠。多年来,凤阳工业用电量一直保持着与蚌埠市辖三县之和相等的态势。随着刘府、西泉、武店水泥、石灰、石子企业整顿,可能有所变化。但采访组了解到一个新的能源主角异军突起——近年来,凤阳县天然气用量一直略高于蚌埠市区(不含车用燃气)。可见,作为石英砂、石灰石资源大县,凤阳产业结构和层次一直特色鲜明。同时,在采访中,凤阳友人对蚌埠坐拥玻璃院这样的世界级专业研发机构,十多家大专院校形成的充沛优质人力资源,也表现出掩饰不住的羡慕。“自东海大道七八年前与凤翔大道实现直通后,解放路、黄山路等蚌埠到凤阳的几条断头路就再没了动静。说实话,修好了拉动的也是蚌埠的消费呀!”“与蚌埠同行交流,明显感到,几年了,蚌埠引入我们这个行业的大企业不多。我们之间交流轻松了许多。”短暂的采访中,无论是在办公楼还是车间里,天然的地缘、人缘很快拉近了双方的距离,热情中话语少了陌生与客套,多了期盼与希冀:“凤阳百姓心里大都明白,行政上的距离迟早会消失。最近,在事关凤阳与蚌埠的329国道改线及临淮关大桥项目上,蚌埠市的胸怀与支持,让我们的心又热乎起来。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更大更美的蚌埠!”
从灯火辉煌的凤阳政务区到绿树婆娑的蚌埠中环线,只是若干个红绿灯,中间充满的是蚌埠凤阳人和凤阳蚌埠人许多心思,产业再合作,道路再对接,资源再互补,交流再密切……
会的,会的!
新闻推荐
时光在悄无声息中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在城市里生活已有好几十个年头了,但时常还会想起儿时天真烂漫的稚趣和快乐。我认为这是...
凤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