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卢晓东
采访对象:侯长明,档案工作者
他是一名档案工作者,年逾古稀的他与档案工作结缘40多年,对“大包干”更是有一份不能忘却的纪念。在侯长明的案头,至今仍珍藏着这本材料——《安徽省滁县地区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大事记(1977—1982)》(征求意见稿)。这本材料由中共滁县地委政策研究室编写,详细记录了“大包干”责任制的发展史,领导机关及各地的同志来滁县地区调查、采访、考察情况,农村生产责任制发展情况统计表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侯长明对“大包干”记忆也由此而起。
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在凤阳小岗村拉开,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率先实行“大包干”。1978年,年轻的侯长明被调进滁县地委调研室,主要承担全区农村经济政策调查研究工作,由此也开启了他参与“大包干”责任制初期工作的全过程。“过去干工作,主要都是忙农业,农业经济在地方经济中可是大头。”侯长明的记忆中,为了切实做好农业工作,1977年,滁县地委抽调394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100多个调查组,分别调查了401个不同类型的社队,对全区各地贯彻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典型经验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135篇调查报告。根据这些调查,地委印发了《关于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查情况和今后意见》,提出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六条措施。同年6月,万里同志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上任后,就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调查研究,在肯定滁县地委的做法后,当年11月份,省委制定出台《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省委六条”。
在侯长明看来,这份“省委六条”具有十分重要的转折意义,如其宣布允许农民有自留地,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对少量农活可以实行定额管理等,这些无疑给具有“冒险”性质的“大包干”开了个头。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肯定了安徽省委、滁县地委的系列农村经济政策与规定,又将安徽、滁县地区的农业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开展一项项农业调查研究;陪同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团队调研采访;撰写一份份调研报告,记录“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发展情况……在侯长明的记忆中,那些年里,他和同事几乎跑遍了凤阳各个乡村、公社。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收多收少都是我们自己的……”这首凤阳农民口口相传的“大包干歌”,生动赞颂了“大包干”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它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出现,正是在地委办公室的调研材料中。侯长明介绍说,1979年3月,在又一次的调研后,滁县地委政研室和凤阳县委政研室共同完成了《凤阳县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岳北生产队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具体做法》《城南公社严岗生产队二十二年的曲折道路》《梨园公社前王生产队为什么这样穷》等四份调研报告,地委办公室将这四份材料汇编到《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调查》资料中,正是在这里,“大包干歌”第一次以文字形式正式出现并对外宣传,由此,“大包干歌”也变得家喻户晓。
新闻推荐
日前,滁州市凤阳县门台派出所根据环保部门报案,依法查处一起逃避监管违法排污案,并对涉案企业的生产负责人李某启行政拘留7...
凤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