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忠亭楹联
浮山
楹联作为古诗词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青睐。“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句上联在楹联界曾经风靡一时。楹联家绞尽脑汁,对出了“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海南护卫舰卫护南海、京北输油管油输北京……”等下联,但与上联相比,不是缺了自然流畅的气韵,就是少了字里行间的豪气。
虹城五河也有类似的楹联佳话,有人用浮山民谣出了上联:“站浮山,看五河,五河五条河,淮浍漴潼沱”。最终一人对出了下联:“坐中军,点五将,五将五虎将,关张赵马黄”。这副对联与“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所对出的对联不同,上下联不仅山水人物辉映,而且豪气霸气充盈,堪称绝对。
与浮山联相映生辉的楹联,在五河虹城可谓比比皆是。它们大都附着在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等大门两侧,或正门的门柱之上。既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又歌今颂古,识善惩恶。其书体,或汉隶,或篆书、或二王、或颜柳……它们与浩浩五水一起,共同构成了五河虹城丰富灿烂的楹联文化。
虹城境内的楹联,按其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叙事记史
楹联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对称之美,无论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内容不同,但它通过张贴,总是给人以美的形象,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且还有叙事记史的功效。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恰如诗词一样,只用寥寥数语,就可概括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等,从而与风景古迹达到珠联璧合之美妙境界。
楹联家周伯政曾为五河浮山铁锁岭撰写了一联:
图淹北魏寿阳,筑浮山堰,一着致全非,空教铁锁石封,下愚莫若梁萧衍;
试看东流淮水,入洪泽湖,五河心分治,赢得银桃金谷,至圣何输古禹王。
铁锁岭位于虹城东约30里的淮河岸边,是淮河下游重要津隘。据《五河县志》记载,梁武帝曾在此筑浮山堰,以阻淮水而淹灌当时北魏的寿阳城(今寿县县城)。浮山堰,南起浮山,北抵此岭边的巉石山,堰长九里,底宽一百四十丈,顶宽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筑堰出动军民二十万,费时一年,死伤近百分之八十。水涨后,自钟离(今凤阳县)至寿阳(今寿县),方圆三百里全被淹没,北魏军被迫移驻八公山上,百姓也大受其害。大坝合龙时,曾投下铁、石数千斤。但大坝筑成不到半年即被冲毁。一九五二年后,国家依据五水走势,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把浍、漴、潼、沱等河与淮河分开,实行干流、支流分治,使虹城内河在洪水期水位降低了两米以上,确保了两岸五谷丰收。
浮山铁锁岭一联,上联叙说了梁萧衍图淹北魏寿阳,筑浮山堰的史事,借铁锁岭抒发淮水沧桑之叹,下联写出了新社会人们治理淮水的科学之法,赞美五水两岸丰收的美景。此联古今对比,既摹写出了铁锁岭的自然环境,又引发了读联者思古之幽情,仿佛让读者也随联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承载传说
以对联来传承传说,不仅言简意赅,而且还易于记忆,这也是虹城境内景点上楹联最多的一种。
不惜千金覆我身,救我命,深情常在;
钦封一品铭尔德,纪乐功,永世不忘。
据说,这是朱元璋亲自为救命恩人严小姐撰迷的一副墓联。严小姐是明太祖朱元璋原配未婚一品夫人,其墓地位于五河县淮河南岸104国道西侧,现存神道30米,有12尊望柱、石羊、石虎、石马、石翁呈对称状分别立于神道两侧。墓碑高2.74米,宽1.12米,碑顶雕祥云鹿凤案。朱元璋起兵反元时,曾战败逃奔至此。元骑兵追至,民女严氏以大箩筐将他罩住,自己坐在上面做针线,救了朱元璋。严父责女私纳陌生男子,遂以女许朱。朱元璋十分感激,表示日后如成功,定封严氏为“第一夫人”。后,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册封马氏为皇后,严氏父女到京,朱元璋只赐以玉帛金钱。严氏悲愤而死,朱元璋封其为一品夫人,并赐厚葬。俗称此墓为“第一夫人严氏墓”或“第一夫人墓”。
报国守孤城,百战功勋侪郭李;
尽忠有双烈,万年魂魄镇江淮。
这是双忠庙庙门门柱上的一副楹联。如今,庙宇虽早已不存,但楹联却伴随着忠魂流传了下来。双忠庙为唐代所建,清末庙尚存,民国年间损坏。此庙是为了祭祀唐张巡、许远两位英雄而建。张巡是唐代南阳人,博通群书,通晓阵法,开元中进士,历任清河、真源县令。天宝中,安禄山反,巡起兵讨贼,每战辄胜。至德二年(757年),与许远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贼将尹子琦合众10万来攻,巡固守,日中20战,气不衰,诏拜御史中丞。数败敌,固守数月,救兵不至。食尽,巡杀爱妾以飨士,至罗雀鼠煮铠弩以食,乃使南霁云将军突围至临淮向贺兰进明(河南节度使)告急求援。进明忌巡声威,坐视不救,睢阳城遂陷。巡被俘大骂贼,遂被害。
许远是唐敬宗曾孙,宽厚长者,明吏治。安禄山反,有人荐远素练兵事,玄宗召封睢阳太守,累加防御使,适张巡带领3000兵马到睢阳,远与之合兵拒贼。自以才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专治军粮战具。被围数月粮尽,城陷与巡俱被俘,不屈而死。张巡、许远抗敌志坚,死守睢阳10月之久,江淮赖以保卫。人们为其尽忠报国精神所感动,故立双忠庙以志纪念。
五河双庙镇政府于2015年重建双忠亭,亭柱之上用篆书写有一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贰忠臣”,以表达对两位忠臣的怀念。
警醒世人
中国古代文化是文学和哲学融为一体的艺术,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楹联也是如此。一副好的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能从中领略到人生的哲理和真谛。生活中,许多为官者也常以联警世,不断教诲鞭策自己。
不嫌案牍劳形,一心为国;
专替地方办事,两袖清风。
为恶为奸,纵享荣华非结局;
尽忠尽孝,虽仍困厄有来生。
这是五河县衙正门立柱上先后用过的两副楹联。县衙位于县城北门内,清末已毁,遗址在今老县政府所在地路北。第一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为官者清廉勤政的形象,第二联不仅含有劝谕之意,其间警醒也意味深远。
古今变幻逞心机,任凭他诈伪刁奸,虽烈烈轰轰,恍若昙花开乍现;
神鬼所施关脚色,只要你忠廉节孝,纵辛辛苦苦,定收善果会无差。
这是县城隍庙正门立柱上一副楹联。城隍庙位于县城西北隅。民国后渐废,原建筑均被拆毁,改建为县第一中学校舍。需要说明的是,最初的“城隍”不是神,而是指城郊外面的护城壕。“城隍”最早的含义是由水庸衍化而来的。《礼记郊特性》有载:“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郑玄注:“水庸,沟也。”古代人最早信奉的护城沟渠神是“水庸神”,以后逐渐演变为城郊的守护神,即城隍神。城隍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他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这一联假借城隍之口,宣传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劝人不要诈伪刁奸,而要忠廉节孝。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善果。
贞烈立传
距县城十里许的孙家坪有“孙烈女墓坊”遗址,今犹存墓址,坊却不知毁于何年。
五河孙烈女,长田间,谨礼法。同里郑州儿,艳其貌,欲乱之。女绐之曰:‘盍闭门?\’甫及户,女从而手刃焉。庭固有水缸一,女复倚缸自断首。首堕水,化为莲。
纪伯元曾为孙烈女的墓坊做了一副墓联:
对白水,砍下头颅,杀贼捐身,勇烈实过汉灵泽;
洒碧血,化成莲瓣,借花澄佛,神奇压倒楚虞姬。
汉灵泽,即指汉末刘备之妻、孙权之妹孙尚香。楚虞姬,自然是楚霸王的爱姬。这副墓联写出了孙烈女以弱女子而行烈丈夫之事,其事较灵泽尤难;精诚所至,又非空以花名虞美人可比。虽是溢美之词,但显然含有立传之意。
状物写景
浪静波恬,迎一轮皓月;
无攻近守,逞八面威风。
这是清末民初一贡生为安澜集古炮楼作的一副楹联。安澜集即现在的安淮集,它位于淮水之滨,启集于清初,是五河的四大古镇之一。清朝时,安淮曾有“小南京”之称。安淮集原名叫安澜集,因为淮水像一匹烈马从西向东奔流而下,来到安淮这个地方,忽然来一个近90度的肘弯式折转,水势也且由急变缓,安澜东去。渐渐由西东走向转为西南东北走向,所以人们叫安淮集为安澜集。后人们把“安澜淮水”简缩为安淮。安淮由此而得名。
旧日安淮,街虽不大,但既繁华又美丽。南北商贾多汇于此,经济、文化较为有名。安淮是常市集,集小货全,招引客商,贸易交流天天不断。安淮依堤傍水,南观渔浦,北望农原,既可以饱览波光帆影,岸柳垂金的水乡之景,又可以领略绿野红霞,彩色园圃,丰收在望的农家风光。这里风景别致,使人心旷神怡。
安澜集古炮楼临河北岸,三层,建于一九二七年,现已不存。这副对联状物写景,既写出了淮水明月相互辉映的寂静场景,又写出了古炮楼壁垒森严的气势,字里行间荡漾着安澜集人无限得意和满腔豪气。
后 记:
随着朝代更替,五河楹联附生的建筑除了药师庵保存完好、弥陀寺正在重修之外,其余大都不存,或空有遗址,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副副楹联。但凭借着这些楹联,虹城人常能在心里构建着那些逝去的美景。其间虽有望梅止渴之嫌,但依托楹联的引导,人们还能感受到昔日景点的繁华和壮丽,这不能不说是楹联的功劳,也是楹联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成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廖凌云)为使广大学员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6月23日,淮南市委党校组织70多名2016级研究生前往凤阳县小岗村开...
凤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