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施璇王青
日记之一:周队长上门“讨债”记
12月18日周一晴定远县张桥镇管李村
一大早,在驻村扶贫工作队每周例会上,管李村党总支书记杨国先的脸上喜忧参半。
喜的是,6个村民组村民翘首盼望多年的大塘周泵站串塘项目获批了;忧的是,缺乏启动资金。“一万、两万……”杨国先盘算着家底直摇头。大家沉默不语,会场空气凝固了。
“今年承包蔬菜大棚的5万元租金不是没给我们吗?”这时,主持例会的驻管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万钧的一句话打破了僵局。“这是镇里牵线搭桥租给一家企业的,得让镇里去要这笔钱。”会场有人插话。“8月底时镇里要过了一次,企业答应给的,到现在也没兑现。”谁去要钱?怎么要?能不能要来?会场再一次陷入沉寂。
“我去!”周队长皱着眉头,态度坚定。
下午2点半,在素未谋面的企业老板办公室里,周队长开门见山说明了来意。“我们也有难处,搞这个项目没挣到钱。”企业老板直吐苦水。“扶贫工作大过天!扶贫资金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周队长一番话掷地有声、字字铿锵。“您放心,最迟本周三就把钱给你们打过去。”握着周队长的手,对方再三表态。
回到村里,天已擦黑。周队长掏出钥匙锁上两委大院的门。自从驻村后,他就配齐了村办所有钥匙,“把自己当村里人,把村里事当家事,扶贫工作里的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日记之二:陈学玖的“小目标”
12月19日周二晴定远县张桥镇管李村小陈村民组
记者随着扶贫工作队长周万钧等人,来到小陈村民组贫困户陈学玖家。陈学玖因前几年四处举债给母亲花钱买药治病,成了贫困户;母亲去世后,他靠养鸭子挣钱还债,预计今年就要脱贫了。
陈学玖家新盖的两间小屋收拾得干净整齐,新添置了洗衣机、空调、电视等电器。趁着行情好,上周他把1000多只鸭子全卖掉了,5万多元到手。“要不是你们帮忙,我哪有今天这般光景。”陈学玖拉着周队长的手只顾感谢。
原来,今年6月初,陈学玖急着四处借钱买鸭苗。帮扶干部知道后,帮助他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却因为他是单身汉而不能享受这条政策。驻村扶贫工作队、镇村帮扶干部急得团团转,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去找银行。银行松了口,但要有村干部担保。于是,担保书上,周万钧队长、村党总支杨国先书记的签名十分清晰。十来天后,3万元贷款打入陈学玖的账户,陈学玖购买了1300只鸭苗。
尝到了养鸭甜头,陈学玖给自己定下个“小目标”:流转来10亩土地,加上自己的,有18亩田可做,每亩能挣300元;用卖鸭的钱扩大规模,发展到3000只;明年纯收入争取挣个6万元。
上午的时间滴滴答答过去一半,陈学玖送我们到村口。“我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大伙,只要愿意吃苦、有上进心,肯定能脱贫!”他望着远方,眼里充满坚定和自信。
日记之三:杨店村的新路
12月20日周三晴定远县张桥镇杨店村
下午,我们从镇里出发,来到杨店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昊想给村里引个美国山核桃项目,带着县发改委的领导到村里商议此事。
“全椒县十字镇搞了这个项目,盛果期每亩收益高达1.5万元。我们村要搞,就建好了棚子坐等收租金,既增加村集体收入,又能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张昊兴奋地介绍着。(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近期,炉桥镇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广泛进行扶贫政策宣传,确保宣传入户率达到100%,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精神动力。制作宣传海报。印刷扶贫政策年历并张贴到贫困户家中;创新宣传方...
定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定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