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于江畔悬崖上的左江花山岩画。崇左市申遗办供图
探秘
今报记者龚文颖
左江花山岩画就像一本尚未被破译的天书,留下众多不解之谜:是谁创作了这些神奇的岩画?他们是如何在险绝陡峭的崖壁上作画的?创作岩画的目的是什么?是何种作画颜料能历经2000多年而不褪色?岁月悠悠,这些承载着千古秘密的岩画依旧屹立江畔,默默不语。
江作砚池山作卷
左江花山岩画的创作者是谁?对此,民间和学术界一度众说纷纭,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最终基本确认左江花山岩画的创作者属于岭南壮族先民——骆越人,且创作时期为战国时期至汉代,解决了有关岩画的第一个“天问”。
左江花山岩画与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岩画不同,一律画在天然的石灰岩峭壁上。其中大多数岩画点,绘制于江畔的崖壁,下方就是急弯的江面和湍急的河水。在这种地方作画,不仅极为困难,而且相当危险。古骆越的画工,又是怎么爬上崖壁去作画的?
根据多方面考证,画工们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一是浮船法。每年夏季,左江流域洪水频发,比正常水位高出10多米,这时,画工可以坐船来到悬崖之下,到达作画位置。
二是自下而上攀岩法。由于地质特点,一些画壁下方或左右两侧有裂隙或台坎,下方台地还长着高大的树木,画工可以攀爬到作画位置。
三是自上而下悬吊法。一些岩画点位于峭壁之上,崖壁比较垂直,画工可以依靠藤条、绳索从崖壁顶部悬吊至作画位置。1983年,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在花山岩画所在岩壁上的洞穴附近,采集到一截为了系绳索上下岩洞而嵌入的木桩,并送至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为距今约2700年。
四是直接搭架法。有些岩画的位置较高,且崖壁上凸下凹,用攀爬、悬吊等方法都难以到达。而骆越人擅长搭建干栏式建筑,在崖下搭建十多米或数十米的竹木架供作画之用,并非难事。
但无论如何,在低则20多米,高则近百米的崖壁绘制岩画时,危险系数仍然很高。也许正是出于对宗教、巫术和部落领袖的虔诚,才让一代又一代骆越画工生发出超乎寻常的动力,背负沉重的画笔和颜料桶,攀附在悬崖绝壁之上,完成这些高难度的杰作。
风吹雨打犹鲜妍
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左江花山岩画有局部因岩石风化剥裂而受损,但整体依然鲜亮如初。
多年来,科研人员对不同地点的岩画进行采样分析,发现其绘画颜料的成分可以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种。例如在一些地点,画师用天然的赤铁矿粉,加上动物脂肪或动物血释稀调匀。这种天然的赤铁矿粉颜色鲜艳,加上动物脂血里含有一种附着力很强的胶类物,使得岩画的颜色得以千年不褪。
由于历史久远,在多次科考调查中,专家们都没有发现画工们遗留下来的作画工具。但仔细观察岩画的细节,我们仍然可以推想出当时的画法。岩画图案普遍较大,线条大小不一,颜色浓淡均有,但都厚实丰满。在一些石棱凹角处,还有颜料溅出、渗流等现象。从这些笔触特点看,画工们使用的画笔不止一种,而是有大有小。它蘸墨量大,但又细密柔软,有一点毛笔“笔锋”的味道。专家们推测,左江流域多竹子,画工或是采截较嫩的小竹子,将一头锤碎做成“竹笔”,柔韧的竹丝纤维形成“笔锋”;或是用细软柔韧的茅草、稻草、芦苇等捆扎成“草笔”;更有一种推测是,古骆越人有狩猎的习惯,当时很可能已掌握用禽兽之羽毛制成“羽毛笔”的技术。
新闻推荐
“崇左市2014年6·26国际禁毒日焚烧毒品活动开始点火!”6月25日上午,在第28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崇左市公开焚毁了今年公安机关已办结的29起毒品犯罪案件中所缴获的80.44千克海洛因,再次点燃了中越...
宁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