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新闻 凭祥新闻 扶绥新闻 宁明新闻 龙州新闻 大新新闻 天等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崇左市 > 宁明新闻 > 正文

花山岩画纵谈

来源:左江日报 2016-07-14 14:08   https://www.yybnet.net/

稻作文化的发祥地——花山脚下收割忙韦汉楼 摄 花山岩画经典图案(资料图)□梁庭望

编者按:为挖掘和保护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花山文化遗产,助推花山岩画申遗成功,文化部艺术研究所举办了花山岩画申遗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相关论文多彩纷呈。今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相关论文,以飨读者。

一、岩画年代

对岩画年代曾经有不同意见,通过综合各种研究方法及其所依据的各种资料,尤其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碳十四年代测定法的相关数据,覃圣敏、覃彩鸾等的典型器物图像:羊角钮钟、细纽釧(铃)、环首刀、有格或有首剑、扁茎短剑、渡船图、男女交媾图、青铜卣上的族徽、越式青铜钺上的纹饰、羊角钮铜钟的阴纹、灵山铜鼓上的骑兽纹、骑马人像与考古发现的同类器物作参照的时间推演,推论出花山岩壁画的制作年代为“春秋战国至汉”的结论。例如,在广西田东、贵港、西林、隆林、百色春秋战国至汉代墓葬中,出土了万家坝、石寨山、北流、灵山、冷水冲等型号铜鼓,《汉书·马援传》中首次提到“骆越铜鼓”。这与岩画上的铜鼓形象相呼应。

又如羊角钮钟,在骆越故地的战国至西汉墓葬中出土。

铜扁茎短剑,在宾阳战国墓葬有出土。环首刀花山多有出现,在战国到汉代墓葬中有出土。

这些都印证了年代。

这里有一个宁明花山那样大型岩画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组织的问题,那样大的工程,要有政权认可,要有人设计,有人准备大量颜料,有人指挥,有人轮流作画,有人递送颜料,有人保护安全,有人提供后勤支持,这只有骆越国那样的政权才能够做到。而春秋战国到汉,正是骆越国兴旺时期。

类似的大型文化活动,还有平果县的甘桑大规模刻画文,也是类似花山的属于骆越国的大型文化设施。

《广西左江流域岩壁画考察与研究》将花山岩壁画分为四期:

第一期战国早期至中期

第二期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第三期西汉中晚期

第四期东汉

这个分期基本准确。

公元前111年西汉中后期骆越方国亡,大规模作画停止,只剩下零星画作,延续到东汉消失。

二、主体形象揭秘

1、壮族最先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艺术记录

岩壁画上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是花山的核心代码,稻作文化的符号,是壮族崇拜的图腾,是壮族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这一伟大创举的艺术记录。

壮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其祖先苍梧部的先民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法已经有18000—22000年之久。苍梧古国范围北到洞庭湖之南,东南到广东西江以上的西北部,西南包括现在的广西桂林市柳州市(部分)。

当今世界上的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当中,全世界以大米制品为主食的占到55%——60%左右。故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法对人类是巨大的贡献!

为此,全世界不少国家都争水稻人工栽培发明权,争了200年之久。到了19世纪末,舆论渐渐倾向于中国:

1881年,德国农业史家康德尔(De·Camdolle)撰文认为,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应当是中国人。

1884年,康德尔出版了《作物起源》一书,又重申了这个观点,而且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他还预言中国南方应当有野生稻分布。

1917年,西欧农业史家墨里尔(Mer rill)到中国华南来做调查,沿珠江的主流西江两岸作田野调查,发现不少地方都有野生稻分布,康德尔的预言得到了证实。

1926—1933年,中国著名农业史家丁颖多次到西江流域做调查,广泛发现野生稻的分布,他认为,华南可能是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发源地。

1942年,日本学者比野发表文章,认定中国海南的野生稻是栽培稻之祖。

但是,上述观点因为没有考古作证,还是不能服人。

印度人说,我们公元前6世纪的赞美诗《阿阇婆吠陀》(Atharva vide)里就有稻字(vrihi),说明我们早种稻。中国人说,我们汉代《说文》记载商代初年的伊尹时代(公元前1750年左右),华南就有人工稻,那时叫做“秏”(hao),这比印度早好几百年。但印度人还是不服。“秏”是壮人和壮侗语族民族对“稻子”的称呼,现在也还是这样叫。壮文写做haeux(国际音标是hau4)。

上世纪60年代以后,事情有了重大转机,考古提供了确实的证据:

(1)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中国广西南宁市的横县、邕宁、扶绥等县和南宁市区豹子头等发掘了14处贝丘遗址,发现石磨棒、石杵、原始石磨等加工稻谷(脱壳)用的工具和储存、加工(蒸煮)稻米的陶器,经C14测定为11000年左右。但因为酸性土壤腐蚀严重,没有发现炭化稻谷。

(2)1965年,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发掘出石磨棒、石杵、原始石磨和陶片等稻谷加工工具,经测定为9000年以上。但未发现炭化稻谷。

(3)上世纪70年代,在越人故地中国浙江省河姆渡发掘出大面积的栽培稻炭化物,以及种田用的骨耜、木铲等工具,C14测定为6700±200年,这是第一次发掘出炭化栽培稻,轰动世界。

(4)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湖南省澧县彭头山发掘出大量炭化栽培稻谷,C14测定为5000—8000年之间。

(5)1991年,在中国河南省南部舞阳遗址的红土烧块中发掘出10粒稻壳印痕,经光学显微镜(LM)和电扫描(SEM)观察比较,发现与现代稻粒长度相近。印痕纵沟宽140微米—350微米,与现代稻粒的140—280微米大致吻合,C14测定为8000年左右。

(6)1993—1995年,在中国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和吊桶环,经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联合发掘,出土了大量近栽培稻的植硅石和兽骨,被认为是打谷场和屠宰场,上层距今9000—14000年,下层距今15000—20000年。

(7)1995年在原壮族苍梧部先民分布地区湖南道县靠近广西灌阳边境的寿雁镇玉蟾宫(俗称蛤蟆洞)发现人工栽培初期炭化稻粒,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18000——22000年(见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4月3日),这是迄今最早的炭化稻粒。

这些考古成果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经过考古认定,最早发明的是中国南方的越人,即江南汉族的先民和壮侗语族民族的先民。其中壮族暂时领先。

2、稻作文化的符号——壮族图腾蛙神花山岩壁画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是壮族祖先崇拜的图腾。蛙的图腾身份我在1982年的《壮族图腾初探》中已经阐明,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蛙为壮族图腾的主要标志是:

(1)蛙类的癞蛤蟆被称为“龚叟”,意思是“你们的爷爷”。“蛙婆节”人们为它守孝,当成考妣,自认是其子孙,这是图腾最重要的标志。

(2)有图腾节日“蛙婆节”。青年要打扮成蛙形跳蛙舞。

(3)在神话中它被认为是雷公之子,被派做天使下到人间,地位很高。

(4)在《青蛙皇帝》等300多个神话传说中对蛙的神力无限夸大。说它能够口喷大火烧死敌人,脱皮可当皇帝。

(5)民间禁食禁杀,青年人下田,老人总是交代,在田埂遇到青蛙要绕过去,不能够伤害,它是雷公之子,伤害它雷公要劈人。

(6)铜鼓上有蛙立雕,雕成雄狮模样,其身体大过马立雕。柳江一些地方坟墓要做成蛙形。

壮族是稻作民族,因而以蛙为图腾。原来水是水稻的生命线,种稻离不开雨水。蛙类肺小而薄,不能够充分吸收氧气,必须依靠皮肤上的那层粘液补助吸收氧气,在水中依靠皮肤粘液吸收水中氧气也可以生活一段时间,所以是两栖类。当空气中水汽减少,它的皮肤粘液变稠,吸收氧气不顺畅,蛙声就沙哑,农民赶紧准备抗旱;当空气中水汽充足,它的皮肤粘液就稀释,吸收氧气顺畅,蛙声就响亮,农民就要防涝。所以清代学者李调元任职岭南,写文章说岭南“农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壮族祖先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蛙和天上雷王有特殊关系,可以呼风唤雨,所以尊为图腾。其中还隐含着对雷图腾和蛟龙图腾的崇拜。

三、远古神话的显示

在壮族蛙图腾神话里,蛙和水稻的关系得到了生动的显示。神话说,当初宇宙有三大神,大哥雷王管天,二哥布洛陀管地,三妹蛟龙管水。大哥和三妹“私通”,生了个怪胎青蛙。它本和父亲住在天上,后来被派做天使下到人间,如果人间需要雨水,它便向天上通报,雷王就会下雨。如果发现人间有恶人,它就通报给雷公下来劈死,所以壮族师公经唱道:“雷公举斧劈恶人,青蛙拿刀后面跟。”壮族乡村诅咒人就说“雷公打死你!”花山的蛙图腾崇拜里,包含对雷图腾的崇拜。

蛙图腾崇拜遍及壮族地区,湖南零陵地区道县有蛤蟆洞,巴马、凤山东兰有“蛙婆节”,柳江有蛙坟,陆川有《蟾蜍》故事,防城有《蟾蜍将军》,百色有《蛤蟆皇帝》,邕宁有《蟾蜍儿》,武鸣称蛤蟆为“龚叟”(gunghsou,意思是“你们的爷爷”),上林有《皇帝变蛤蟆》,流布在壮族地区的蛙神话传说达到300多个。

三大神实际是渔猎经济的代码,蛙的出现是用神话手法反映渔猎经济演化为稻作经济。

花山岩壁画的每个地点,都是祭祀蛙神的圣地,上面描绘的是壮族祖先在图腾节日里打扮成图腾祖先的模样欢歌狂舞,祭祀蛙神,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收,老少泰安,人丁兴旺。花山岩壁画有祈求水稻丰收和人丁兴旺两种功能。这种图腾节日的遗韵,就是红水河中段巴马、凤山一带的“蛙婆节”。

蛙神说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主要有:(1)莫俊卿:《左江岩壁画的主体探讨》刊《民族研究》1986年第6期。认为“花山壁画的主体是蛙神”。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教授,壮族史权威之一。

(2)覃圣敏、覃彩銮等:《广西左江流域岩壁画考察与研究》178页在将对花山主体图像种种不正确的提法排除之后,将花山岩画定性为“祖先崇拜”。而后稍带提到蛙图腾崇拜:“另外,岩画中正身人的形象与青蛙的形象颇为相似,二者之间似乎也有联系。青蛙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中享有特别的地位,它被视为沟通天界与地界的使者,这从广西东兰、巴马、凤山一带流行的“青蛙节”(俗名“蚂节”)可以得到证实。人们崇拜青蛙,是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追溯起来,这与图腾崇拜有一定的关系,而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987年,广西民族出版社。

(3)潘其旭:《花山岩壁画——图腾入社仪式的艺术再现和演化》,刊《民族艺术》1995年第3期)。认为“剪影式的模仿立蛙动作的群体舞蹈场面”是壮族先民“以蛙为图腾”的“图腾入社仪式”。作者为广西社科院壮学中心研究员,壮学权威之一。

(4)丘振声:《壮族图腾考》,专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文中认为,花山岩画表现的是雷——蛙图腾崇拜。作者为广西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

(5)蓝鸿恩:《壮族青蛙神话剖析》,刊袁珂主编的《中国神话》第一辑。

(6)蓝鸿恩:《蛟龙·鸟·雷神·青蛙》,1991年,《民族艺术》。作者为壮族老一辈壮学权威。

(7)罗勋:《试谈铜鼓、岩壁画与壮族神话的内在关系》,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认为花山岩画“是一幅巨大的壮族祭祀蛙神图”。作者为《来宾日报》社长、总编。

(8)潘春见:《古骆越方国考·花山岩壁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草稿),认为岩画反映的是祭祀蛙神图。作者为广西大学民族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其他类似文章还很多,不赘举。

四、当代科学的证明

能够为人类和中华民族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是壮族的光荣。在人类发展史上,各民族都根据自己生活的条件有所创造,壮族先民之所以能够最先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是其所居住的环境提供的,壮族先民居住在洞庭湖以南直到越南北部,生态环境提供了相应的条件:

(1)土地适宜:喀斯特地貌,山峦丘陵之间的山谷和峒场比较平坦,也比较肥沃,有深、松、软、肥的耕作层,其下是比较坚实的保水保肥层,适于造田,这就是《布洛陀经诗》里反复唱诵造田的缘由。

(2)气温适宜:地处亚热带,气候比较炎热,能够为水稻所需要的最适宜的温度28℃—32℃,最高不超过40℃—42℃。广西年平均为22℃。

(3)光照充足:能够吸收超过40%的自然光。

(4)雨量充沛:年平均达到1500毫米,最多达到3000毫米。

(5)珠江的西江包括浔江、郁江、黔江、红水河、左右江两岸,到处都有野生稻分布。

有上述前4个条件的并不止壮族地区,但缺乏第五个条件就发明不了水稻人工栽培技术,而壮族地区都具备了。所以壮族是幸运的。

广西区政协原主席马庆生的研究生韩斌,现在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承担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水稻基因研究项目。他在英国读博期间,到世界各地采集到400多个有代表性的水稻基因,回国后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日本国立遗传所合作,对这些基因组重新测序,进行序列变异鉴定,绘制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结果发现它们都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亲缘最近,追根溯源,广西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并找到了两条传播路线。人类祖先先在广西珠江流域用当地野生稻驯化出粳稻,随后往北传播,这是第一条路线;第二条是壮侗往南扩散进入东南亚,将已经驯化的水稻与当地野生稻杂交,产生籼稻。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得知,壮侗语族民族祖先往东南亚迁移,带去驯化技术。

韩斌的研究成果于2012年10月4日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轰动世界。壮族先民最先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考古成果,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明。

五、花山岩壁画之最及其社会内涵

敬蛙神为图腾,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发明有密切关系。在东兰一带每年举行的蚂拐节又叫做“蛙婆节”,第一阶段寻找冬眠蛙,第一个找到的当即被公认为“蛙婆”,很荣耀。说明蛙婆节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又,师公经中唱道:“青蛙在哪里?青蛙在天上。使者娅良伟,送它到人间。”娅的意思是祖母、老婆婆,娅良伟即良伟婆婆。说明对青蛙的安排由母性进行,也证明是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阶段,距今至少有10万年的历史,到5万年前过渡到晚期智人,开始产生原始艺术,直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才逐步让位给父系氏族社会。

蛙婆节是祈求水稻丰收的节日,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这正好与壮族先民于22000年前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方法吻合。

根据《狗偷稻种》神话推断,从发明水稻人工种植到定蛙为图腾,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狗在狩猎中身上粘了野生稻粒,回来抖落在岩洞外,遇水发芽长出野生稻。这时仍是以狩猎采集为生,仍以与狩猎采集有关的动植物为图腾。

第二阶段有意在洞外平地有水的地方试种稻,这是最早的稻田。逐步发现水对水稻至关重要。发现凡是有田的地方,常有青蛙频繁活动。

第三阶段发现青蛙叫声可以预报天气,以为神奇,遂尊为图腾。开始可能是一个部落尊蛙。后水稻占饮食比重增大,蛙的地位随之上升,成为壮族先民众多图腾当中最有威力的图腾。于是花山岩画逐渐演变成世界上有五个之最的庞大岩画:

1、画面规模之最

花山岩壁画的84个地点,大部分的面积都很大,其中最大的是宁明县驮龙乡耀达村的岜来(byaraiz),作画山壁高260米,宽300米,画面宽近200米,高达44米多,共8000多平方米。国内外没有一个地点能够与之相比。

2、元素密集之最

多数地点的人身蛙形图像、奔犬、铜鼓、铜锣等元素数目众多,特别是岜来,完整的人身蛙形图像多达1300多个,如果把人身蛙形图像、人身蛙形图像局部、奔犬、铜鼓等所有元素加在一起,多达数万。相当密集,堪称世界榜首。

3、形象大小之最

宁明县明江耀达河段的花山岩壁的最大人像高达3米,最小的仅0.3米;其次就是大新县恩城乡恩城村的壁画,正面人身蛙形图像则高约2.3米。相比之下,以画像高大著称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窟顶大壁画中最大的野牛长度也只有1.4-1.8米,最大的鹿也只有2.25米长,均小于宁明县明江耀达河段和大新县恩城乡恩城村壁画中的最大人像。可见,与国内外的史前岩画相比,花山壁画明显具有画面的规模宏大特征。

4、作画历时之最

C14测定年代,宁明花山岩壁画第一处第8组和第9组的实验室编号分别为BH86024—A、BK86024_B、BK85019,BK86020——B,BK86023,BK86021的钟乳石样品的成画时间,最早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最晚为东汉,前后绵延时间长达700年左右。

但其中的BK86020—A距今1万年;BK86014,BK86015,为4000年;BK86016,BK86018,BK86019,BK86020—B为5000——7000年。这些年代数字尚未得到认可。

断定为春秋(前770——前476年)晚期到东汉(211年),根据①铜鼓;②羊角钮钟;③环首刀。

5、作画难度之最

花山岩壁画都画在大片为灰白色的山岩上,而且绝大部分在河流拐弯的山岩,仅有一些石缝和灌木可以攀援,作画难度非常之大。花山岩壁画大多选择在沿江面江的灰白色山岩上,这又跟壮族一种古老的观念有关。壮人认为,山很神圣,是灵魂的通天之路,故被誉为天柱。有的地方到现在出殡仍然叫做“上山”、“上坡”(hwnjbya、hwnjndoi)。在山岩上画蛙神图像,蛙神往上可见其父雷公,往下可见其母蛟龙,好为人类服务,想法很别致。人们行船从明江和左江通过,还可以从船上向蛙神拜祭,祈求它佑护航行平安。

归结为一句话,花山岩壁画是壮族祖先用以纪念自己的伟大壮举的稻作文化代码和符号,因此它不是一般岩画,而是一个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纪念,意义非同寻常。

花山岩壁画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壮族上古乃是人类上古社会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民族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1、岩画中部分巨大的人身蛙形图像之下,有一个奔犬,这种叠加方式是上古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标明方法,与后世横列法有别,底层犬代表渔猎经济,其上人身蛙形表示稻作经济。整个岩画人身蛙形图像占绝对优势,说明战国时代到东汉壮族地区的稻作经济已经相当发达,占有绝对优势。但壮族《稻种来源》神话中,稻种是九尾狗到天上去偷来的,所以岩画上仍有它一定的位置。有的犬身上毛茸茸的,像是粘了许多稻粒。

2、岩画上的众多铜鼓、铜锣、羊角钮钟、环首刀、宝剑说明,战国时代壮族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有比较发达的青铜文化。青铜文化是奴隶社会的标志。

3、人身蛙形图像有大小之分,大型图像往往身背环首刀,有的手上还有宝剑,头上有羽翎,脚边有表示权力地位的铜鼓,说明他是首领、头人、奴隶主,说明战国时壮族已经产生阶级分化。

4、从岩画的整体结构上看,小的人身蛙形往往围绕大的人身蛙形欢呼雀跃,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东方奴隶制的特点。这种奴隶制有别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也与汉族的奴隶制不同,它不严酷,包裹在宗族家族之中,属于“家族奴隶制”,以宗族家族面目出现。奴隶主同时是宗族长、家族长。隋代高州大奴隶主冯盎就把五万奴隶都叫做“子女”,说“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兮。”[《新唐书·冯盎传》]。由于奴隶与奴隶主对立不严重,所以在蛙神节日里大家同乐(民族习俗是超阶级的)。但从个体的狰狞上看,矛盾还是有的。

5、从宁明岜来岩画场面看,壮族歌圩已经形成,场面盛大,连歌带舞,与后来的歌圩有所区别,后来的歌圩舞蹈基本没有了。但巴马、东兰的“蛙婆节”仍保持蛙舞。

6、从原始宗教看,当时人们有祖先崇拜、巫术活动、图腾崇拜、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生殖崇拜(少量模拟性交)、鬼魂崇拜等,估计麽教已经萌芽。

7、习俗浓郁,如裸体(《史记·南越尉佗传》载“骆裸国”)、野外模拟交媾、断发纹身、头插羽翎、贵铜鼓、节日敬蛙、敲击铜鼓和羊角钮钟娱神娱人、腰带刀……

花山岩画是一份记录一项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文化遗产,跟一般遗址不同,应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像这样的文化遗产不可多得,不可再生,必须好好保护,沿路的群众、机关、学校都有这个责任。所有前来旅游参观的客人,都不得损坏岩画。应以法护画。壮族地区最大的图腾遗址在此,可以之为中心,建立最大的图腾文化中心,建立图腾博物馆、展览馆。壮族的图腾除了蛙,重要的还有雷、鸟、蛟龙(鳄鱼)、蛇、牛等,可以建立图腾崇拜研究中心。岜来附近必定有一个大型的祭祀坛,设法寻找,适当恢复,以作为图腾文化的活动中心。要统一口径,加强宣传力度,特别是文艺形式的宣传,影视宣传,向世界展示。可与旅游结合。宁明的大型文化活动,应当抓住图腾崇拜这一特点。图腾崇拜中饱含着远古人类的文化信息,对当今社会仍有激励的价值。时机成熟,当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使花山岩壁画走向国际。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新闻推荐

心系左江岩画景情圆花山申遗梦

图①:2015年10月17日,印度岩画专家帕萨克·敏纳克什(右一)到江州区考察评估岩画期间与江州区渠立村群众代表亲切握手。图③:江州区小学生签名支持参与花山申遗。图⑥:2015年9月15日,江州区花...

宁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花山申遗大事记2016-07-16 14:07
评论:(花山岩画纵谈)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