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民医院专家到龙州给贫困户送健康。
本报记者梁莹通讯员梁新龙博文/图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是以前不少农村家庭面对疾病时的真实写照。疾病往往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广西的健康扶贫政策不断加码,先后出台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政策,打通了贫困群众看病路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这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村家庭如何?近日,城里医疗专家开展入户复诊,送去康复、用药等指导,为患者“再护送一程”。
A花小钱治大病
今年11月初,一支由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外联服务部、康复医学科、骨科义诊专家组成的团队来到龙州县,对此前接受手术治疗的病患进行了义诊回访。
今年53岁的马铁席曾是龙州县下冻镇洞埠村棒阳屯的贫困户,主要靠种植甘蔗为生。在八九年前,他的身体开始出问题,“坐久了以后就很难站起来,后来连走路都困难了”。经基层医疗机构筛查诊断,他患上了双侧股骨头坏死,只有做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才能治愈。可是单侧约5万元的手术费让马铁席望而却步。他这个一家之主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靠妻子一个人操劳,日子过得很艰苦。
2017年7月,自治区人民医院与龙州县卫生健康局(原龙州县卫计局)签订《健康扶贫医疗合作协议》,推行“零付费”诊疗,由龙州县政府兜底,推行贫困重大疾病患者“零付费”诊疗。2018年,在这个合作协议的框架下,马铁席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了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总费用约5万元,他一分钱都不用出,手术后就出院回家了。
今年8月,马铁席再次入院接受了右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根据政策,他此次手术费的90%能够报销,自己只用出10%。他说,对这么好的政策,当初他抱着怀疑态度,不太敢相信是真的。多亏了驻村第一书记及时向他宣传政策,他才打消了后顾之忧,放心地到该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并成功治好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顽疾。
据了解,在两年时间里,该医院先后分8批次救治了27名贫困重大疾病患者,垫付费用达90万余元。
B拔病根长志气
回访当天,在马铁席家里,康复医学科主任陈启波、骨科副主任丘德赞等几位专家把捐赠药品交到他手上,反复叮嘱各种注意事项:平时不要坐太矮的凳子,尽量避免蹲和负重,不能跷二郎腿……马铁席仔细听着,连连点头。
手术顺利完成后,马铁席的身体逐步好转,他一家也顺利脱贫。为了让他尽快致富,今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等人的帮助下,他和妻子一砖一瓦将种桑养蚕大棚盖了起来。最近,马铁席试养的第一批蚕茧成功售出,让他对发展种桑养蚕有了信心,决定明年要继续扩大种养规模。不仅如此,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他还种上了糯米,养了蛋鸭和黄鳝鱼,预计年收入可达4万余元。
龙州县医疗保障中心主任黄志勇介绍,按照目前的贫困户大病专项救助政策,患者可以享受基本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报销和基本医保的二次报销,再加上政府兜底至90%,个人只要支付10%。而根据龙州县当地的扶贫政策,只要贫困户自费部分超过5000元,政府还将给予贫困户一定的补助。贫困户在脱贫以后,相关部门对其还将再持续扶持和跟踪3年,切实防止因病返贫。
C健康惠民利民
疾病是农民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如何“除病根,拔穷根”?
为此,广西印发了《脱贫攻坚卫生帮扶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印发广西健康扶贫攻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要求分批分类对我区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患者开展大病集中专项救治。各相关部门则扎实贯彻落实相关扶贫政策,打通扶贫路上“最后一公里”,并在脱贫路上“再护送一程”。
以自治区人民医院为例,该院与龙州县签订合作协议后,由当地卫生健康系统筛选出迫切需要救助的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患者,并将相关信息报送至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审核后,主动联系患者优先安排床位进行住院治疗,入院及出院结算时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最后再由当地相关部门做好先治疗后付费的报销结算工作。
近年来,广西在抓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基础上,各实施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展健康扶贫的“自选动作”,基层医疗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越来越多的贫困大病患者得到了救助,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加快推动了健康广西的实现。
新闻推荐
百色起义纪念馆。陆杰/摄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东兰魁星楼,邓小平、张云逸等曾在此办公和住宿。韦禄东/摄位于龙州县境内的...
龙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