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钟文芬
“下面我想请同学来解答这道题。谁愿意呢?”
虽然只有10名学生,但他们都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这是一间特殊的教室,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边大声说话,一边用手语表达。讲台下的学生并不是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用不同的手语比划着。
9月11日,记者走进扶绥县特殊教育学校,看见教师何铁珍正给孩子们上数学课。
2009年,从普通教育转到特殊教育,何铁珍一干就是10年,面对这些“折翼天使”的残疾学生,何铁珍倾注了所有的爱。用爱呵护孩子成长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工作辛苦又繁重。
“聋哑班孩子特别敏感和自卑,自尊心也比较强,有时明明与他无关,但他却觉得在说他的坏话。”何铁珍告诉记者。
2010年,何铁珍新接手的班上有一名特殊的学生韦同学,他患有多种残疾并发症,性格孤僻,平时不与任何人交流,脾气暴躁,经常与学生、老师发生冲突。
“韦同学智力比较低,不爱学习,加之本身是聋哑生,自身缺陷让他非常自卑,对外人有警惕性,同时他还有自残的倾向。”何铁珍说,为了帮他树立自信,何铁珍会把班上的一些事交给韦同学去做,坚持天天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并经常帮他洗头、洗澡、缝补衣物、买生活用品等。
“他每做好一件事,我就会在班上表扬他,让同学们向他学习,慢慢地他就变得开朗了。”何铁珍说。
特殊学校是全日制寄宿学校,何铁珍作为班主任,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每一个地方,为人师,更“为人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她手把手教他们洗脸刷牙、穿衣戴帽;学生腿脚不灵便,她搀扶着上厕所,带着做康复训练;学生生病,她第一时间带去求医问药,嘘寒问暖;学生家庭贫困,她千方百计寻求资助,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用耐心“唤醒”孩子的听力“啊,啊,啊……”何铁珍一边亲自做示范,一边用手语告诉学生具体怎么做。这是何铁珍的日常,不仅要教孩子基础文化知识,还要让聋哑孩子学会基本发音。
“教聋哑学生开口说话,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何铁珍告诉记者,这是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
为训练学生的听力,帮助学生学会发音,何铁珍摸索制作了简单实用的小卡片、小镜子等教学辅助工具,手把手教学生感受发音时气流的大小,感受说话时气息的流动,为此常常把孩子的手放在脸上、鼻子旁、脖子上,让他们感受声音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甚至让孩子把手伸进嘴里,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练习一次不行,就练习几十次、几百次,课堂上如果弥补不了练习的不足,下课后她就把学生叫到身边,边和他们玩,边训练他们发声。
对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何铁珍要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展示发音部位,一天下来总是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但她从来没有抱怨。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训练,有的学生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有的能和健全人进行简单对话。
“社会上不是所有人都会手语,孩子们必须学会基本发音或者读懂唇语与人进行交流。”何铁珍说,为训练孩子读懂唇语,有时会刻意不用手语教学,经过反复训练,不少学生可通过看唇语进行简单交流,同时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何铁珍鼓励学生尽量用书写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交流。用责任心助力孩子成才
普通教育管理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导,而特殊教育则更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从教10年来,何铁珍积极对学生进行跳舞、画画、写字、手工制作、刺绣等特长培养,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一技之长,所带班级也多次在各项比赛活动中取得骄人成绩。舞蹈《和如花般》获全区特教艺术汇演一等奖,小品《丰收鼓韵》获全区特教艺术汇演三等奖,戏曲《百善孝为先》获全区残疾人艺术汇演三等奖,声乐《捣非烤火》获全区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三等奖,群舞《天之大》获扶绥县中学生文艺汇演特等奖和市中学生文艺汇演特别荣誉奖……去年,何铁珍所任教班级有7名学生顺利进入南宁特殊教育学校深造,有3名学生考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2019年,何铁珍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何铁珍不但重视孩子的智育,更重视他们的思想教育。日常教育中,她精心组织主题班会,张贴班训,观看教育影片,手拉手帮扶及个别谈话等方式,鼓励学生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此外,她还有针对性的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建立学生生日登记卡,精心为孩子布置生日会场,让每一位孩子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何铁珍还通过家访、电访、微信群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密切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新闻推荐
扶绥讯9月11日,扶绥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召开中秋节、国庆节期间纪律作风提醒座谈会。该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层领导及派驻纪检...
扶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扶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