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罗,吉到曼。”这是一个汉字记音的壮语句子。“内罗”壮语,意为“好啰”;“吉到”壮语,意为“吉祥来到”;“曼”壮语,意为“村”。整句汉译:“好啰,吉福到村。”
之所以一开篇就费大劲来解释这样的一个壮语句子,本意不在于饶舌,更不在于显耀自己的“壮汉”皆通,而是置身于当下甜乡——扶绥新农村,你其实绕不开一个响亮的地名——吉到屯。
更进一步,当你走进这一个小村屯,你就有机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壮语句子,它其实是吉到屯的“村歌”歌名。这首村曲歌词简单质朴,但充满喜庆、期盼;歌词由屯里的文艺老青年谢增强先生所写,配有优美的旋律——在蝙蝠山脚,在大榕荫下,在聚宝塘边,在同心桥上,在宽敞净洁的村道两旁,在高低错落的新楼中间,在树影斑驳的太阳能灯具下,在鲜花簇拥的老人儿童笑脸上……你都可以听到这一曲悠扬的村歌——那不仅仅是音乐,更是吉到屯壮族百姓集体的心声,在蔗海翻绿浪的甜乡深处,抒情唱响。
村屯的中央是一泓“聚宝塘”。一座风雨桥从水塘中间跨越,古色古香,上面题字——“同心桥”。风雨桥题字与水塘岸边大榕树下的石碑题字形成呼应,六个漆红的大字让人不禁猜想其中的来头……整个塘岸设有护栏,岸上杂植鲜花树木,移栽的珍贵苗木风姿渐露。一条宽敞的村道环水塘成半包围圈,似乎时刻要抱住了为这一个小村屯百姓所特别拥有的一泓水光潋滟的好心情。
吉到,其实就是一个小村屯而已,管辖它的是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渠凤村村委。村屯三面包围在甘蔗林中,一面是后山——蝙蝠山,全屯只有222户人家,人口不满一千。但环绕屯中央大水塘的村道,不仅宽敞净洁,留出了足够的停车地方,而且沿路两旁竟然还画有一个又一个标准的停车位,这在当下的南疆农村,的确难得一见。
赶快驻车,走到塘边,手扶护栏,任由低垂的柳枝抚弄自己的耳际,眼睛早已“饥不择食”地去框住了眼前的这一方景致——时值正午,骄阳在天。天上的太阳不敢看,塘中的太阳明晃晃;两位下网打鱼的村民又把塘中的太阳弄碎,一水塘的波光四处泛滥,被渔网惊起的鱼儿,在波光中飞翔……
为了减少眼睛的“羡慕嫉妒恨”,赶快掏出手机,拍照留影。恰在这时,老范走过来了,他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
老范,全名范俊侯,人不高,但敦实,皮肤有点黑,上身灰色夹克,下身灰蓝长裤,脚穿一双大凉鞋,一副常见的农民大叔模样;所不同的是,老范似乎更有“范”——脸上始终洋溢着自豪的神色。他给我们做自我介绍,说自己是吉到屯的人,今年65岁,目前还是渠凤村村支书兼主任。老范还故作神秘地告诉我们——他就是前任崇左市委书记黄克同志的老房东,之前书记来吉到屯“驻村蹲点”,与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就住在他家二楼小单间……
“范书记,幸会,幸会!”我跟老范打过招呼,简单地说明了自己此番来意——参观吉到屯新村建设,云云。我邀请老范在杨柳树下来一张合影,他没有推辞,相反很是配合,一脸的阳光。拍完照之后,老范说自己正好没事,乐意给我们当向导,带我们在屯里走走——如此好意,岂能拒绝?
跟着老范,我们终于能一一领略了这一个小村屯里的风景——村路全部硬化,路边全部绿化,门面全部美化。各家各户居住的基本是楼阁,有的两层,有的三层,高低错落;许多庭院里停驻了崭新的大农机和新买的小轿车;楼间巷道,了无杂物,净洁通畅。在新楼簇拥中,夹杂几栋百年老屋,有一栋两层老楼据说是“进士楼”,一面“裕後發祥”的老匾额还堂而皇之挂在正门之上。屯里设有“村邮乐购”、卫生室等便民设施。最令人羡慕的是,这一个小小的村屯,其“文化广场”竟如此的上档次——不仅设有灯光球场、儿童乐园,还有一个标准的农家影院、一个“水上舞台”,各式简易健身器材和石凳石桌等休闲设施应有尽有。
“电影院是中央惠农专项资金支持,可以容纳两百号观众,一周放映两场,信号直接由广电部发送。”
“‘水上舞台\’可热闹了,农闲时早晚村民在上面跳广场舞,逢年过节有山歌比赛,送艺下乡的城里大学生和越南、老挝到访的演员曾在那里表演……”
“老范,既然你们屯还是农村,那么你们屯还养牛吗?”我突然好奇地问。
“养呀。”老范的回答很干脆。
老范接着说,屯里自然养有牛,但各家各户散养的牛现在已经被集中到村外的新牛栏统一圈养;此外,各家各户也都养有鸡鸭鹅,但每家每户都建有沼气池,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村民做饭的能源问题,也解决了家畜粪便污染屯里鱼塘水源的老大难问题。说到鱼塘,老范更加来劲,他说:“眼前你们所能看到的如此一面大水塘,原来却是一个臭水洼,岸上陈年垃圾,水里死鸭死鸡,四季蚊蝇飞舞,周围没有像样的道路,到处乱搭乱盖……”
后来,从屯里上墙的宣传栏里得知,老范1982年就当选村干,1992年至今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早在多年之前,为了改变本屯的交通落后状况,老范带头捐资,积极发动村民和争取相关部门出资,筹到80万元。他领着自己的儿子、媳妇,率先整治村路。在老范一家的带动下,屯里群众纷纷加入,大家义务投工,终于建成了一条2公里长的进村道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以来,为了让自己原本“脏、乱、差”的小村屯彻底变得“洁、绿、美”,老范又组织屯里的十几名党员带领村民大刀阔斧整治村容村貌——把耕牛集中村外圈养,力排众议在屯里执行有偿保洁,发动群众大搞植树绿化,给村路安装太阳能灯具,尤其是从村外山泉给整治之后的中央大鱼塘引灌,把一潭牛都不愿喝的死水变成了一泓人也想在里边游泳的活水……现在的吉到屯已经成为了崇左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示范点。
“你们屯建设的资金不少,都从哪里来呢?”当时我有些疑惑。
“众人拾柴火焰高,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然,上级领导的支持肯定不能缺少咯。”老范当时这样回答。老范说,吉到屯本来就有集体鱼塘林木,但之前无人组织管理,鱼塘基本荒废,山林早被砍光。本屯的耕地不算少,一直以来以种植甘蔗为主,但以前的收效很低——原因是“小农生产”,农户各自种植,地块大小不一,田坎重重,无法机械作业,劳动力投入很大,尤其是“靠天吃饭”,常常是一年的辛苦投入,一旦遇到旱涝,只能是汗水白流了。直到前几年,在上级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屯里大搞“小块并大块”,进行集约化经营。全屯原来分散的4300块土地被整合成现在的530块,大力推广生态种养,尤其是甘蔗种植基本实现了良种选配、按需施肥、无害化灭虫、喷灌抗旱、种收机械化,加上公司化运作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屯里的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仅仅甘蔗一项,去年屯里人均收入已经超万元。
“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在居住方面自然而然有更高的要求。”老范说。
“那么说,村屯的设施建设和环境美化,村民很自觉了?”我问。
“哪有这种等好事?!樱桃好吃树难栽呀。”老范继续说,村民长期形成的习惯就不说了,包括他自己在内,屯里的党员干部不少,但之前谁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家都在观望,没有人愿意领头,对村里的不良现象,更没有谁敢于站出来批评、纠正,大家各顾各,并且得过且过,毕竟都是农民,大家一直这样过来了。直到2014年,黄书记来“驻村蹲点”。他走家串户,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根据村民的新期待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雷厉风行解决他们遭遇的发展问题,尤其是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彻底扭转部分党员干部的落后观念,让他们自觉起来,积极引领广大村民参与美丽村屯建设,才有了今天的大变样……
“书记定点入驻我家,每一次来的时间长短不一,少则几个钟头,多则几天,一年前后加起来大约有一个月时间,跟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种甘蔗,一起讨论村屯的建设,解决群众困难问题……”老范娓娓道来。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老范已经把我们带到他家二楼的一个小单间,告诉我们:“当时书记就住在这一间小屋子里,这些折叠起来的被褥是他用过的……书记说,他还要时不时回访我们,可以的话把房间给他一直留着……”
拉开小屋通往阳台的布帘,探眼屋外风景,但见吉到社区党群活动中心新楼掩映在树叶丛中,那里偌大的一个园子,亭台花草,宣传长廊,渐次呈现……再抬头,阳台之上的屋檐处,有一个不小的燕巢——想象明年的春天,那重新飞回的大地精灵,翅膀一定会更加轻盈吧。
告别老范,离开小村屯,车到村口,又停下来,驻足于“吉到屯碑记”前,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到——“吉到”这个屯名原来叫“渠讨”——传说屯里的老祖宗是从远方乞讨而来到的此地,历经几百年的兴衰曲折,顽强繁衍到今天。2014年,崇左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时任崇左市委书记黄克同志“驻村蹲点”该屯。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群众意愿,黄书记把“渠讨”这一屈辱的旧村名依据桂柳方言谐音改为了现在的“吉到”。屯里的文艺老青年谢先生因家乡这日新月异的变化触发了创作灵感,谱写出了自己的“村歌”——
内罗吉到曼,吉到屯吉祥……
新闻推荐
扶绥讯为了增强师生防震安全意识,提高师生应急疏散避险能力,培养学生应急逃生自救技能,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根据上级工作部署,扶绥县实验学校5月16日上午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防震应急疏散演练。为确保这次...
扶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扶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