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屋后的花草、早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刻画在屋外围墙上的四书五经……蔗海中的扶绥县渠黎镇笃邦村渠笃屯不失桃花源的闲适自在,却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多了一份开放与诗情画意。
“美丽崇左·宜居乡村”建设启动以来,渠笃屯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树立民风和产业致富相结合,巩固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成果,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乡村。
4月14日,春末的渠笃依然被鲜花环绕。
平整干净的水泥路旁,绿化植物攀着白色围墙向上生长,白的、紫的、黄的各色鲜花点缀其间。墙角的植物沿着小路蔓延,墙上则是描绘得鲜活的花草图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刻画在木板上的经典、描绘农耕场景的图书成为白色围墙装饰的一部分。浓厚的农耕文化、经典文化、社会道德教育氛围为渠笃增添了“大家闺秀”的气质。
林立在道路两旁的灰墙青瓦被层层绿叶和白墙掩住了一半。偶见一两个院子里,三角梅花瀑从楼顶倾泻而下,将零碎的花瓣洒落在开阔的庭院里。
远远望去,姹紫嫣红的渠笃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多了份生气。
歌坡广场就隐匿在这片花海中。沿着鲜花小路,进入了立在路边的牌楼,这里是另外一个世界:大树的枝丫密密麻麻遮住了天空,低矮的灌木将广场团团围住,广场旁边有一片大的水面,绿树丛中一条板砖路曲径通幽,空气清新,这里显得静谧。
近年来,以建设“美丽广西·生态乡村”为契机,渠笃投资500多万元硬化了村道巷道、修建垃圾池及污水处理站,对村内226栋房屋统一进行风貌改造。新打造的歌坡广场、亭阁台榭是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的乐园。
午后的长廊下,老人们聚在一起下着象棋,边上是藏身于三角梅花丛和各色植物中的污水处理站。全村的污水经处理后排出,流入生态池,干净的池水倒映着岸边的白墙灰瓦,为渠笃添了几许江南小镇的味道。
为了维持这如诗如画的居住环境,扶绥县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率先启动“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成立“县环卫站、镇环卫所、村环卫队、屯保洁员”四级垃圾清运机构。渠笃屯划定了党员责任区,负责责任区内路段和农户清洁卫生及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化”管理,还专门聘请了两位保洁员,每月为每位保洁员支付1800元的工资。
这个村庄不仅有“颜值”,还有“内涵”。
近年来,扶绥县提出打造"感受甜蜜之光·乐享田园生活"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带,以"甜蜜之光"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引领农业业态转型升级,探索特色种养,促进农民增收。
"甜蜜之光"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就在渠笃。每逢节假日,"甜蜜之光"成为了周边游客采摘的乐园。借助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壮乡文化特色,渠笃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0000多人次,带动了农家乐、旅游商店、村邮乐购等乡村旅游和"互联网+"产业发展。
"全村耕地13000多亩,已流转近1万亩给公司承包经营,村里的年轻人很少有从事农业生产了。"村干部杜敬兰介绍道。村里的牛也集中圈养,请人专门看护。
杜敬兰家中35亩的土地也已流转25亩,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1000元的租金,加上在村委工作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杜敬兰夫妇在家里带孙子,日子过得悠闲。杜敬兰的儿子和儿媳在渠笃附近的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上班,早出晚归。这样"朝九晚五"上班的年轻人,在渠笃还有很多。
有了物质条件作为基础,村民们也追求着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村民组建了7个文艺队,不定期举办歌坡节等民俗活动,闲暇之时,唱歌跳舞是村民们喜爱的娱乐方式。
养身、养心,兼具休闲娱乐,渠笃为村民带来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里一般"的归属感。
新闻推荐
扶绥讯近段时间以来,扶绥县中东镇纪委强化监督执纪职能,积极督促镇政府职能部门推进村屯财务清理和规范移交工作。今年1至3月,全镇共成功清理财务混乱的村民小组5个,并进行规范移交,涉及资金12.76万元...
扶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扶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