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新闻 青阳新闻 石台新闻 东至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池州市 > 石台新闻 > 正文

在历史课本上最浓墨重彩的始终是人类历史上的启蒙者作

来源:新安晚报 2014-08-22 05:05   https://www.yybnet.net/

在历史课本上,最浓墨重彩的始终是人类历史上的“启蒙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一位启蒙者。要吃饱饭、要寻求真理、要实事求是、要解放思想、要改革开放……他让中国人明白,命运可以握在自己手里。

今天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本报记者走访多位普通人,从他们的视角,呈现那些因小平同志而改变的人生。

恢复高考的激动,恍如昨日

2

人物

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拍板恢复高考,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再次打开。这一年,安徽省报考青年44700人,其中报考高等学校15060人。在1978年2月的录取工作和3月的补录工作中,全省共录取新生2602人,其中高校录取新生达1210人。

高考为她人生带来新转机

人物:李海燕

高考时间:1977年

感悟:邓小平同志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

1

人物

一个“钻出”石缝的机会

跟李海燕聊天,你会发现她是个幸福的女人,话语间透露出一种自信和睿智。而在30多年前,高考制度尚未恢复时,她就是一个普通的文艺女青年,根本不知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8月20日下午,李海燕告诉记者,她是淮南人,18岁那年,被下放到寿县农村劳动,后被选调当了护士。“我想上大学,可当时只有工农兵大学生,被推荐的几率实在太低,现实让人有些无可奈何。”

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李海燕非常欣喜,她明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在煎熬和快乐的复杂情绪中,她等来了高考。特别擅长文字的她高考作文一气呵成。

高考结束后,由于一心想当作家或记者,她填报的都是文科专业,却最终被安徽财贸学院经济类专业录取。“作为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大学生,老师们对我们充满了期望,也非常宠爱,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教给我们。”李海燕回忆说,班里不少同学都特别穷,得靠助学金生活,但异常努力。

大学一毕业,李海燕被分配到了省直机关工作,曾对自己专业有些嫌弃的她恍然明白,国家第一要务就是发展经济,她下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而系统、专业的大学教育则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海燕告诉记者,大学同学们在财经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

李海燕在大学的另一收获,就是遇到了心仪之人,后来成为她“特别靠谱的老公”。“我和老公是大学同班同学,他家庭成分不好,如果不是恢复高考,他肯定没办法读大学。我们结婚多年很少争执,选择他是我最成功的抉择。”她笑着说。

如今,李海燕生活得很精彩,40岁以后她又重拾文学梦,多次在本报发表文章,还出了3本书,女儿也很争气。“我大学同学的孩子们都挺出色,第二代又崛起了。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必然衰败,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改变了中华民族的走向,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她说。

人物:许建明

高考时间:1978年

感悟:我一直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事实的确如此

3

人物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资料图)

她和弟弟同时考上大学

昨天早晨8点,安医大一附院知名专家门诊的诊室里,消化内科专家许建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而36年前,许建明还是石台县的一名防疫员。因为高考,他才成为一名医生。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不管什么环境,都是读书陪伴我。”年逾花甲的许建明至今也没有停止学习,“我一直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事实的确如此。”

1968年,许建明进入合肥一中读初一,爱学习、爱读书的他仿佛进入一片新天地,渴求获得更多知识。但没多久,许建明就被下放到农村,那年他才15岁。

“每天除了干农活就是看书。”许建明回忆,在农村呆了5年后,有一次招生考试的机会,“但因为‘张铁生交白卷\’事件,考试成绩作废,最后被分到了池州卫校。”

1975年,许建明从卫校毕业,恰逢“学朝农运动”,他再次回到石台,成为石台防疫站的一名防疫员。

“读卫校前我就想当医生,但防疫站的工作,和我想象的不一样。”许建明说。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许建明看到了希望。

“看书,抓紧看书。”许建明说,自己虽然只读到初一,但在当知青的日子里并没有间断学习。遗憾的是,1977年冬季的第一次高考,许建明错过了。

为了不错过第二次机会,许建明在1978年初开始新一轮复习。“从初二到高三的课程,我用5个月自学完成。”许建明说,他借来很多书,以每天半本书的速度自学,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向村里同是知青的大学生请教。

复习迎考的日子是艰苦的,“天气渐渐热了,山里蚊子多,我就装一大桶水,把腿泡在桶里看书。”许建明说。

1978年的夏天,许建明终于走进高考考场。成绩发榜那天,许建明无法形容自己的心情,“我考了389分,全县第一。我还记得那年本科线是320分,重点线是370分。”

当年9月,许建明走进了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堂。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医生。此后,他不断深造,先后在上海读了硕士和博士,主攻消化内科。今年,许建明拿到了安徽唯一的中国医师奖。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现在应该还在石台防疫站工作。”许建明说,前几年,他曾回到石台,看到原来工作生活的地方,感慨万千。

“我的母亲说我是‘石缝里钻出的大树\’,我想高考给了我‘钻\’出来的机会。”许建明说,恢复高考改变的是一代人的命运。

人物:余晓芬

高考时间:1977年

感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所有事都赶上了

提及邓小平同志,余晓芬心怀感激,她说这位伟人的决策,改变了整个社会。她还说,她很幸运,所有事都赶上了。昨日下午,提起那年高考前后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

余晓芬现在是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曾担任过院长。她告诉记者,当年她并未下放,是因为由于师资力量匮乏,芜湖进行教师招考,而在那次考试中,她幸运地脱颖而出。“我哥哥就被下放了,他努力了1年,赚够口粮外,就剩下5分钱。农村条件很艰苦,没有菜吃时,就喝盐水。”

学校没那么艰苦,但教书育人并不容易,余晓芬带初中班的语文,兼班主任,有时还要给学生们补数理化。她坦言,虽然读到了高中,但由于身处那个动荡的年代,算了算,她真正上学的时间也就7年,“所以我要不断地学习,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考试很有帮助。”

在内心,余晓芬特别渴望上大学。“在学校同事中,有名校大学生,还有研究生,在感到差距的同时,我又会产生对高校的向往。所以,高考制度恢复时,我很激动。当时距离高考也没多长时间了,我就抓紧复习,学校停电,我就点蜡烛,足足两个礼拜,从此眼睛就近视了。”余晓芬告诉记者,自己的弟弟在高中毕业后就没工作,还曾出去打零工,高考的回归同样也给他带来了转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余晓芬和弟弟分别被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姐弟俩同时考上大学,这让重视文化的父母非常高兴。“我等了10年,才得到这个机会,在大学期间必须拼命学。”她说。

大学毕业后,余晓芬留校当了老师,并在职先后攻读研究生和博士,取得了丰富的科研和教学成果。

新闻推荐

借力现代化,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

本报讯  “有茶叶,有土特产,不少石台人正把家乡的农产品,做成一个个现代化的产品和品牌。”日前成立的合肥市石台商会里,有不少致力于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企...

石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在历史课本上最浓墨重彩的始终是人类历史上的启蒙者作)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