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比不改好!”这是石台县黄梅戏剧团全团职工在革新之路上达成的一个共识。2010年6月,已有35年历史的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的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即石台县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性质,全团演职员工并不因为身份变了而有任何心理波动,反而更坚定了在革新中求发展的信念。
大刀阔斧行改革
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成立于1976年3月,演职员工曾达70余人,在戏剧艺术大道上曾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光辉的历程。
因为当时的困境,剧团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个人责任承包制,优化组合,优胜劣汰,把得力的骨干留下来,对冗员予以妥善分流。同时广揽人才,大胆地聘用社会上热爱黄梅戏艺术且有专长的人才,与剧团骨干演员融为一体,采取按劳取酬的新的分配机制和新型的组织模式,组成一支能演出能吃苦能上山下乡的精湛演出队伍,在团长亲自带领下,剧团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量体裁衣求发展
但随着电视的逐步普及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戏剧艺术市场受到巨大冲击,剧团渐渐陷入低潮。1992年,剧团被定为差补单位后,职工的工资就不能按月足额发放,剧团从此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样“入不敷出”的剧团只能另谋出路。“走出县城,走出安徽,闯荡全国市场”便成了剧团寻求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了让广东人也能接受和欣赏黄梅戏,剧团进行了大胆变革,他们购买了电脑幻灯,配合唱腔打出字幕,并要求演员用普通话说韵白,同时,为适应广东人欣赏习惯拉长演出时间,他们对剧本也进行二度加工。变革后的黄梅戏很快受到了广东老百姓的欢迎。就这样,在广东的海丰、陆丰、汕尾等地,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每年演出场次达900余场,在南国乡村唱响了安徽黄梅。
记者手记
变革,在波澜不惊中
在众多国有文艺院团都在转企改制的今天,一个县级剧团的改制照理不会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石台县黄梅戏剧团的奇特之处在于,这场意味着彻底丢掉铁饭碗和事业编制的巨大变革在剧团内部竟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平静而顺利。
山区农民出门难,为了他们能看上戏,剧团就组成小分队把戏送到农民家门口;春节里,人们总是不远千里赶回家团圆,然而近五年来,剧团演员却在大年初二就打起背包,奔赴演出前线,为广大群众送去欢乐……石台黄梅剧团立足本地、放眼全国、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探索不仅令剧团起死回生,也为安徽黄梅戏阔步“走出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闻推荐
星报讯 日前,石台县仙寓镇利源村不少村民反映,一只“黑猩猩”经常出入家中,做了不少荒唐事。记者昨日从石台县林业局野保站了解到,村民眼中的“黑猩猩”原是一只落难猴王。 “这只‘黑猩猩\’...
石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石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