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下午,我有幸作为池州日报的小记者参加“扶贫攻坚·小记者采风”活动,到蓉城镇清泉村,采访自强不息的贫困户郑灯明。
到了目的地,在村扶贫专干的陪同下,我们见到了采访对象。只见他头戴一顶破旧的迷彩帽,上身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衬衫上掉了两粒扣子,露出黝黑削瘦的胸膛。我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就开始采访了:“郑爷爷,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吧!”他叹了口气,幽幽地说,他今年68岁了,七年前患了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是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因为年轻时家里穷,娶了个患有二级精神残疾的老婆,哪知生的一双儿女也是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全家就靠他一个人支撑,常常揭不开锅。现在他年岁已高,身体又不好,一家人全靠吃低保过日子,生活极其贫困。
我听到这里惊呆了,追问了一句:“他们就一点点忙都帮不上吗?”他直摇头说:“前一段时间我病倒了,人靠在床上不得动弹。想上厕所时喊老伴,她就知道对我傻笑。喊儿子,他倒是来扶我,扶了半天没有扶起来,就把我扔下不管了,你看,这就是我当时从床上摔下来的伤痕。”他捋起衣袖给我看,我都傻了,23岁的儿子扶一个这么瘦弱的老人都不行,那还能有什么用?
王老师眼圈红了,说:“那您这么多年真不容易啊!”他猛喝一口茶,苦笑着说:“原先觉得生活都没有奔头了,对未来也失去了信心。这些年,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经济支持。现在,我家每个月都能享受1500元的低保收入,镇政府、民政局、村里每年都给我家送救济物资和慰问品。加上我收收废品,生活好多啦!”说到这里,他脸上皱紧的眉头总算舒展开来。他对坐在对面的村支书感激地说:“要不是村干部关心我们,我们一家人已经无家可归了!”
扶贫专干介绍说,他家的房子因为质量差又常年失修,最后因破烂不堪而倒塌。村支书知道后,把他的情况汇报给了镇政府,为他申请了两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和一万元救助款。还帮他找施工队,选住址,为他盖起了一座40多平米的房子。那段时间,村支书三天两头去看房子的施工进展,就像自己家盖房子一样尽心尽力。
郑爷爷憨厚地笑了:“换成过去,房子倒了,我们哪有能力去重建啊!可是现在,政府给我们建了新房子。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遇上了一个好时代!”
回来的路上,郑爷爷那座新房子和他质朴的话语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短暂的现场采访和实地查看让我震撼,郑爷爷的家庭如此不幸,而他们又是如此幸运!
新闻推荐
天下粮仓1949的农具展区,蔚为壮观。本文图片澎湃新闻记者赵孟在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方面,陵阳镇又迈出了结实的一步...
青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