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汪玉芳
今年49岁的周红波,是青阳县蓉东村2014年的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可如今他已经成为村里的种粮大户。这对周红波来说,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他生活态度的转变。
身有残疾的周红波以前是不自信的,身体上的伤痛,导致他外出打工都常常被人质疑,再加上父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家中贫困,很长时间里他看人都是低着头的。可如今的周红波就像变了一个人,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好了,他的心态好了,见人喜欢打招呼,最明显的是笑容总是挂在他脸上。
2016年周红波的父亲因病去世,他母亲身体不好,需要常年吃药,周红波自己也是肢体二级残疾人员,做不了重体力活,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在我这最困难的时候,村里给了我帮助,帮我申请了低保和贫困户,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周红波说。
但要想过上好日子,不能靠等、靠要,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有了产业,贫困户才能吃下定心丸。因为从小生活在圩区,周红波懂得一些养殖技术,村里了解到他的想法后,积极支持他,通过走访,查看实地,帮助他从熟悉的鱼塘养殖和水稻种植业开始发展。
因为文化不高,村里就专门安排村干部与周红波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帮他出谋划策;想承包田地,村民们不信任他,村干部就一家家做工作,最终以低于市场价帮他谈妥了土地承包合同。2016年,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周红波承包了60亩田地,一部分发展种植水稻,一部分发展鱼塘养殖。“如果没有政府的产业扶持奖补政策,我根本不敢搞承包。”周红波说,他搞承包,政府拿补贴,每亩地最高时能拿到好几百元。他的心劲一下足了。“幸福生活能靠自己的双手来争取。”
发生在贫困户周红波身上令人欣喜的变化,得益于青阳县不断加强的特色种养业扶贫力度。为了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该县不仅对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给予资金扶持,而且对达标的贫困村、贫困户和带动的经营主体进行奖补,同时还对获得信用贷款的贫困户按贷款额度的5%予以贴息支持。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和龙头的带动。该县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强化政策和项目扶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2018年以来共实施了到村项目15个,覆盖贫困村14个,投入财政资金553.14万元;实施了到户项目3919个,覆盖贫困户3919户,投入财政资金660.0689万元。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6万元,对产业达标的贫困村、贫困户和带动主体进行了奖补。同时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带动协议,21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2260户,带动贫困户发展茶叶、蚕桑、毛竹、中药材、畜禽、渔业等特色种养业。
产业扶贫到户项目资金扶持,不仅为夯实产业到户扶贫提供了抓手,而且还像酵母一样,振奋着许多贫困户的精气神,鼓励他们想办法、主动干,积极改变贫困现状。今年该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共有贫困村18个、贫困户4144户。到2018年底,特色种养业扶贫年度到户覆盖率力争不低于70%;18个贫困村每个村将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达标、建成1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2000个自种自养贫困户达到产业发展标准。
新闻推荐
让游客体验农事、放松身心、一起打造心灵乐土——福田公社叫响“心态农业”特色品牌
□记者刘玉琴走进福田公社的大门,步行百余米,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山水环抱中,几百亩规整的土地上,花生、玉米...
青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