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新闻 青阳新闻 石台新闻 东至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池州市 > 青阳新闻 > 正文

孙宗奎摄记者邓柱圣境九华山千载杏花村浩荡长江水魅力

来源:池州日报 2014-08-27 23:57   https://www.yybnet.net/

孙宗奎 摄

□记者 邓柱

圣境九华山,千载杏花村,浩荡长江水,魅力生态城。

生态是池州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历届市领导班子带领池州市人民,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了池州山清水秀的面貌,保护了池州优越的生态环境。多年来,池州市一直主打“生态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锐意探索:在发展理念上,提出 “保一方好山水,富一方老百姓”;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五位一体、生态优先”;在发展空间上,强调“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在发展目标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城市,力争走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前列。

“制度保障”让生态文明不空谈

“二十多年来,位于长江之滨的安徽省池州市将生态立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战略,宁愿舍弃短期经济利益,也要保护当地的碧水蓝天,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并进的新路子。”去年10月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安徽池州:生态立市谋发展》为题对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作了专题报道。

时间回拨到2012年3月份,在多次调研、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池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池州发展的行动纲领、发展道路,成为池州市上下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生态文明领先,首先就要有明确的引领目标和检验标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和对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的贯彻落实,今年7月,池州市出台《关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7年,基本完成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管理五大体系建设创新;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池州市将代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高水准的五大“国”字号品牌作为“十二五”争创目标。 (下转A3版)

(上接A1版)同时,启动环境保护、产业振兴、城乡建设、生态文化和和谐幸福在内的“五大工程”,作为实现这一标准的路径和措施,实实在在地“按图索骥”。

为此,池州市汇总了86个含金量高的政策和项目,截至目前,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市、十八索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等20多个项目已开工,总投资数十亿元。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革政绩考核指标。池州市构建了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五大体系,细化成40项指标、16项配套政策。

“通过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一件一件实施、一年一年推进,突出操作的实效性,推进绿色发展系统化、常态化。”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优化布局谋发展让“生态生金”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池州用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这个思路被越来越多的池州人理解和认同。优良的人居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士来到池州休闲、定居和创业。

“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为优化开发空间布局,池州市将各个区县的产业园区集中到环境承载力大的沿江区域,形成沿江工业走廊;而在生态环境好的山区腹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实施物种、湿地、森林“三大保护工程”。

“池州市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我们集中沿江大约1000平方公里区域用来发展经济,同时保护其余八成区域的宜居性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以来,池州市因为污染原因共否决重大建设项目近100个。同时,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矿山企业已从2000年的560家关停整合到目前的200多家,有200多家实施生态恢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石台县,一方面限制高强度工业,大力投入生态保护,重点发展旅游业;另一方面,池州市则通过“飞地”的方式,在沿江地区规划出一个石台工业园、一个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帮助其县域经济发展。

这种“该开发大力开发,该保护彻底保护”的原则,不但为百姓构建了生态安全屏障,还促进了池州市整个经济发展。今年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6.2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居全省第3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接待国内外游客2436.31万人次,同比增长19.84%,实现旅游总收入249.15亿元、同比增长22.0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的池州,在发展中选择,在选择中发展。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市第三次党代会作出将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为首位产业的战略部署。按照“首位产业、首位支持”的要求,围绕“基础设施、金融信贷、科技创新”等7个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为项目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用于支持首位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今年上半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3.3%,超规上工业平均增速8.3个百分点。其中,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2.1%,增幅遥遥领先区内其他行业。

此外,现代生态农业已成池州市“生态经济”重要模块。目前,全市有125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4个县区中有3个建成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2个建成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

全民分享生态红利促“生态乐民”

走在池州的街头,翠绿的山峦、荫郁的街道、多彩的花圃尽收眼底,沁人心脾的清香让八方游客陶醉于处处皆绿色的城市幸福美景。

作为土生土长的池州人,73岁的老人赵红军多次收到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和媳妇的邀请,可他始终对池州恋恋不舍,不愿离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让我很幸福,也很知足。”他说。

在主城区,有个相当于两个西湖大小的平天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环境让众多投资者都瞄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如果平天湖进行开发仅土地出让金就可以收入200多亿元,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池州市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然而,在很多城市“填湖建楼”时,池州市通过市人大会议决议的方式,不但把对平天湖和森林公园的保护上升为制度层面,还实行了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自2010年以来,全市生态建设的投入在市政建设总投入中占到70%以上,在民生工程的总投入中占到50%以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位于池州城西的“杏花村”,因晚唐诗人杜牧作《清明》诗而名扬天下。2012年3月,池州市在主城区西南部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以旅游业态为主,突出“诗、酒、茶、花、水”文化主题,文化创意、生活体验、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等业态相互融合,成为具有山水风情、生态风貌、唐朝风韵、江南风格、市井风味、农耕风俗的“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业态”和“中国最有价值的文化品牌”,再现“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佳境。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项目,是池州重建杏花村的圆梦之举,更是池州依托生态文明建设,描绘美丽池州蓝图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截至目前,景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1亿元,秋浦河景观道路、“梅洲晓雪”等一批基础设施和招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农业种植1000亩,栽植杏树、梅树等各类苗木7万余株,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完成十里路、福康路、秋浦河大桥连接线环境整治及“去黄复绿”工程;建设完成北村口、杏花园、桃园、月季园、枫香林景观工程,逐步形成十里杏花景观林带和十里杏花溪旅游观光带。

如今,池州城区内,齐山公园、平天湖湿地公园、百荷公园等一大批绿地公园广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绿中”的城市特色。

市民柳长丰每天骑电动车上班必经平天湖。“湖岸各种树叶五彩斑斓,秋天还能看到各种候鸟。夜晚来这里逛逛,闻着花香,心情可好了!”他说。

“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人居环境优美。”这是池州荣获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时,有关机构的评语。每逢节假日,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池州农村成为周边地区游客青睐的地方。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等活动广受欢迎,为农民带去不菲的收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仙寓山腹地,农家小院的主人沈吉明正忙着收拾客房,接待即将到来的游客。“我这楼上楼下几间房都是参照酒店要求,标准化配置、规范化打扫,一年接待量一千人次左右,纯收入近10万元。”他说。 

此外,池州市将生态文明融入美好乡村建设全过程,同时将促农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美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的产业布局,推行“公司加农户、基地联农户、景区带农户”的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沿江圩区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为园区服务的第三产业,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进园区就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土地流转,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腹地山区将村庄整治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青阳县、贵池区结合环九华山旅游带,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佛国文化度假村等旅游产品,石台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全市已建成“农家乐”25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00家,开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14条。

2013年,池州市列入省美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的中心村为25个,目前,已顺利通过了省考核验收。2014年,池州市美好乡村建设主要任务为省里确定的34个重点中心村及各县区结合“三线三边”和“451”环境整治确定的71个同步建设村。上半年,全市34个省级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71个同步建设村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开展了同步建设。截止到6月底,省、市、县三级财政按照年增5%的要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69亿元。

“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在全市乡村,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成了一道风景,以前城市才有的垃圾箱、垃圾车等公共设施,如今在农村随处可见。美好乡村成了池州的“金名片”、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行尽池城皆是景,一池山水满城诗。如今,放眼池州,青山绿水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池州市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绿色”的主旋律已经奏响,池州人正在谱写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乐章。

新闻推荐

记者钟斌日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示了第五批

本报讯(记者钟斌)日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示了第五批16个“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大渡口经济开发区作为农副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名列其中。按照规定,对入选...

青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孙宗奎摄记者邓柱圣境九华山千载杏花村浩荡长江水魅力)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