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齐斌 文/图
“在我的记忆里,自入住小区以后,没有一天我不是在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中醒过来的。刚搬来住的几天,我还真有点不太适应。”家住香樟里那水岸小区的汪女士笑言,身处城市里,有一个被阵阵鸟鸣声叫醒的早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在农村老家见到鸟儿并不稀奇,经常看见小男孩爬树捣鸟窝。现在居住在城市,见到鸟儿感觉蛮亲切的。”汪女士回忆说,前段时间,一只乌鸫在她家阳台筑巢,她见证了四只小乌鸫成长的全过程,期间她曾多次给小乌鸫喂水,这拉近了她与鸟儿之间的情感距离。
同汪女士的感受一样,如今在池城许多地方见鸟儿似乎比前几年容易了不少。近段时间,记者路过池城大街小巷,不时看到鸟儿在枝头打闹嬉戏,或是在高楼之间你追我赶,亦或是在绿地上四处觅食。
时下正值夏候鸟、留鸟繁殖育雏高峰期,由于平天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前来繁殖育雏的夏候鸟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有20余种夏候鸟、留鸟“安家”于平天湖湿地公园,主要有夜鹭、须浮鸥、水雉等夏候鸟和黑水鸡、斑嘴鸭、白鹭等留鸟。
湿地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尹莉告诉记者,“近年来,管理处多措并举加强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每年吸引大批候鸟到此栖息,尤其越冬小天鹅数量从最初的几只增加到现在的360余只。”
“据我多年的观察,池州市鸟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贵池区林业局自然保护管理站站长程东升表示,随着近些年池州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城市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以及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鸟类栖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留住鸟类的地方更多了。
据市林业局公开资料显示,池州现有林地面积734万亩,森林蓄积量29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9.75%。境内生态系统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水生、陆生脊椎动物556种,其中鸟类300余种,占全省鸟类种数80%左右。每年在池州市越冬的珍稀候鸟有70余种,达10万多只。
鸟的种类和数量增多,源于池州市高度重视林业自然保护建设,提出了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建设和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立市”战略,并列为池州市发展战略之首。全市上下视生态为生命,把自然保护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强建设和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发挥森林和湿地的多种效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全市建有自然保护区6个,总面积92.12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31%;全市湿地面积27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22%;2018年全市参加植树人数96万人,义务植树尽责率89.5%,植树株数460万株,人均植树近5株;2018年上半年,主城区新增、提升绿地面积39.1万平米,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1万平米,绿地率达到34.46%……
城市中鸟类的增多不仅是因为城市森林绿地的增加,还少不了遍布全市各地的那些候鸟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生活中的那些爱鸟人士所做的贡献。自然保护区中辛勤的工作人员们不仅用他们的辛劳和汗水为栖息的候鸟们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家园,而且还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让爱鸟护鸟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
市林业部门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以及爱鸟周,开展对鸟类保护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高法制观念和保护意识,自觉抵制捕鸟行为。同时,随着广大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不少市民加入野生鸟类保护志愿者行列,自发开展爱鸟护鸟志愿活动,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鸟类和湿地的重要意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鸟类离市民的生活其实很近,只要留心总会看见它们的踪影。”市林业局自然保护站站长汪文凯笑着说,城市里的鸟多了,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森林绿地多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也折射出市民的保护意识提高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倪晓春)清理规范各类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多证合一”改革,今年以来,市工商质监局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
池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池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