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婷
10月19日,站在贵池区梅村镇珍溪村的乡间小路上,放眼望去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挂满枝头,随风摇曳,犹如一道道翻滚的金波。稻田里,一台收割机在往来穿梭,确保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这充满生机的稻田,就是海清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海清的“掘金场”。
“虽然生在农村,但我二十多岁就外出打工了,对规模化种植农作物并不精通,现在能有这样的成果,不容易啊!”看着丰收的水稻,刘海清笑逐颜开。刘海清今年52岁,和众多村民一样,长年在外打工,每年有三万多元收入。2013年,他毅然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自主创业。
长年在外的打工经历,练就了刘海清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灵活的经济头脑。他发现村里有很多土地抛荒,便萌生了种植农作物的想法。于是,他在2014年下半年,四处筹借十几万元钱,承包了100多亩地,开始种植麦子和油菜。然而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麦子发了赤霉病,当年亏了几万元。
失败没有击倒刘海清,反而激发了他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潜能。此时,他开始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第二年,刘海清改种水稻,一边通过网络、书籍学习种植技术,一边向老农民、农技人员请教。经过一年的努力,水稻有了收益,当年纯收入三万元。去年,刘海清乘热打铁承包了300亩土地继续种植水稻,年纯收入达十万元,共带动当地6名贫困户实现就业。
事业成功了,刘海清并没有固步自封。他每年都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等活动,学习新理念、新技术。一直以来,刘海清的水稻直接销售给烘干厂,由于没有竞争力,卖不出好价钱。然而,村里的土地并不肥沃,产量不是优势,这让他十分发愁。“深思熟虑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专门开辟出一块地,尝试种植无化肥、无农药的有机水稻,从品质上下功夫,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外出考察、多部门咨询和专家指导,今年,刘海清尝试性种了15亩有机水稻。
为了保证有机水稻品质的同时又提高产量,刘海清想尽了一切办法,专门聘请5名工人为稻田人工除草,管理稻田。主动与附近的养猪场对接,安装管道,将猪粪转化成生物有机肥。“不光经济实惠,还绿色环保。你看,这长势多喜人。”刘海清一边观察有机水稻的长势,一边感慨道,“作为新时代的农村创业者,我希望和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等积累足够的资金和经验后,我还想成立自己的水稻品牌,试着种植草莓建采摘园,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明智)为保卫蓝天白云、造福人民群众,贵池区坚决打好“三大战役”,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以“六治双创”为抓手,扎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行动,着力...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