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池州恢复地区建制,此时改革大潮在全国风起云涌,年轻的池州也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
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30年来,池州市坚守一个“绿”字,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求发展。从最初的循环经济试点,到获批国家级生态经济开发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池州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徐建
昨日,一队游客在九华山闵园景区缘溪而行。前一天晚上的秋雨过后,薄雾笼罩着山峦,满目的绿色掩映着大九华,再现了诗人李白的名句:“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游客感叹道:“这真是神奇灵秀之地,九华山、池州,生态宝地、绿色之城。 ”
1988年,改革开放10年后,池州恢复行署设置;2000年,撤地设市。恢复行政区划后,经过最初几年的探索,根据区位环境和资源禀赋,池州确立走生态为先的绿色发展之路。
和谐的自然:从人鸟争食到人退鸟进
凉风送爽,秋色渐浓。
白茫茫的水面上,几只早归的候鸟在悠闲地觅食……这是金秋的升金湖呈现出的美妙景致。
今年,58岁的赵国堂离开了自己大半辈子相依相伴、生产生活的升金湖,改行去养小龙虾了。“从17岁开始,我就在升金湖里捞鱼捕虾,长大后发展养殖业,是升金湖的水伴我长大,开启我的人生之旅。 ”赵国堂对升金湖怀着深厚的感情。
升金湖是国家重点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保有量达到23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保护鸟类18种,高峰期越冬候鸟可达10万只,素有“中国鹤湖”的美誉。
1993年,赵国堂在升金湖尝试围网养鱼,起初是170亩。效果不错,升金湖水清鱼肥,让他收获了“第一桶金”。 1995年,他来到升金湖的下湖,承包了3000亩水面,到2005年,老赵的特种水产养殖发展到7000亩,并成立东至县国堂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让老赵离开的,是池州市从2015年开始实施的升金湖退渔还湖,2016年,东至县出台 《升金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实施意见》,依据“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明确对升金湖保护区范围内土地流转进行补偿,让渔业从升金湖产业规划中逐渐退出,恢复升金湖湿地生态,改变升金湖千百年来的传统,从养鱼变成养鸟。
生态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一条艰难与收获同在的路。上世纪90年代,池州在全国超前定位“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生态经济之路”的发展方针,把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发展方向上的高起点定位、发展方式上的战略性转变、发展时空上的跨世纪工程来着力实施。1996年12月,池州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试点地区;1999年12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为中国第一也是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湿地,地球之肺。拥有升金湖这块宝地,池州人怎能不倍加珍惜?赵国堂的转型发展生动地体现了池州在保护湿地上所做的努力。随着升金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每年来湖越冬的水禽多达10万多只,来湖越冬的鸿雁占世界种群数量的40%以上,东方白鹳占世界总数的15%以上,升金湖成为当之无愧的“候鸟天堂”。
真正的靠山:
从上山砍树到植绿发展
曾几何时,生活在大山之中的人们,为了早日脱贫致富、为了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将目光盯在山上那片郁郁葱葱的林木上。
“我是一个货真价实、收入挺高的二道贩子。最早的生意大概是在1990年,就是将我们这大山上长的高大林木,贩运到江苏。 ”51岁的石台县横渡镇怪潭村村民杨国平丝毫不掩饰年轻时的经历:“当年,我就是每月运两卡车的木材到华西造船厂,他们造船需要木材。每跑一趟,我就有400多块钱的收入,这在当年是相当可观的。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祖宗就是这么说的。
而今,每到夏天,大山深处的怪潭村溪流潺潺,清爽宜人。每天上午,杨国平与妻子杨月爱将自家菜地里的时令蔬菜浇水施肥,顺便将成熟的蔬菜采摘回家。每天,家里开的农家乐都有好几桌客人要来吃饭,点名要的就是他们家自己种的蔬菜。
不再上山砍树,不再做木材二道贩子。杨国平现在干啥呢? “上午帮老婆备好客人的饭菜,下午准备晚上篝火晚会场地。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客人喜欢用篝火晚会来休闲度假。 ”杨国平说,“以前,大伙儿贩运木材为生,山上的林木越来越少,得到的只有那么一点点小利,现在保护好生态,发展农家乐旅游,大伙儿的日子却越过越好。 ”
“靠山山会跑、靠树树会倒。 ”这是村民们对过度砍伐林木、破坏生态的真实感受。从2000年开始,杨国平和乡亲们终于认识到,山上的树木再砍就没有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好环境,会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于是,每年冬春季节,他们都要在砍过树的山上、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绿,发展农家乐旅游。
群众观念的变化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引导和规范。1998年,石台县划定了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红线区,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石台县天然阔叶林资源保护暂行规定》,启动全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005年,该县又出台相关规定:4月至9月,在全县所有河流实行了禁渔期,禁止一切捕 鱼 行 为 。2016年8月16日,石台县法院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巡回法庭,一年多的时间里,生态环境保护巡回法庭共审理案件69件,其中滥伐林木案件35件,盗伐林木案件13件,非法狩猎案件17件,破坏渔业资源案件4件,收到了较好的法治宣传效果。
“去年,我家接待了3万多人次的游客,大都是苏浙沪的客人。今年游客还要多些,到8月中旬,就超过了3万人。 ”杨月爱高兴地说道。
从砍树卖木材,到如今种树植绿,发展旅游为业。一个依托优良生态环境、质朴自然人文积累发展起来的全域旅游产业,正在池州各地风生水起。池州市的许多乡村终于走出千百年的轮回,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扎实的举措:
从单项推进到全方位治理
今年6月29日下午3时50分,在长江贵池乌沙段水域内,随着“嘭嘭”两次巨大的爆炸声,两条被爆破的水泥采砂船瞬间消失。这是池州市首次以爆破形式整治非法采砂船只,在皖江区域内也是首次。随后,又有两艘采砂铁船被依法拆解。
“这是池州治理长江、内河非法采砂,从治标进入到治本阶段。 ”该市长江河道管理局负责人姚根水说。
池州市境内河湖众多,为守护好这“一池清水”,近年来,该市以深入推进河长制为契机,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三大革命”,围绕保护水资源、管护水域岸线、治理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加强执法监管等,持续推进管、制、保等措施,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让“一池清水”入长江。
夏日午后的阳光,炙烤着大地。
40岁的王金安又来到村旁的小河边,看着工友正在紧张施工,他也加入其中。王金安是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的村主任、青通河上游的河长。自从当上这个河长,他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到河边去转转。
“这是村里给河道修建‘连锁生态护坡\’,工友们忙得辛苦,我顺便帮一把。 ”王金安说道。
“河畅了、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 ”这是自去年以来,池州市扎实推行河长制改革,境内水生态环境发生彻底改变的生动写照。目前,该市共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将河(湖)长制延伸至村级,开展“三清五水”联治行动,实现全市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河(湖)长全覆盖,并建立河长湖长巡河巡湖工作制度、工作督办分办等制度,编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实施方案53个,开展了常态化巡河巡湖工作,市党政领导牵头、部门联动、全民共治的河湖管护格局初步形成。
对于关乎生态环境的每一方面,池州都不轻易放过。从2016年开始,池州在全市实施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全面治脏的“六治行动”,全力呵护“山、水、土、气”特色优势,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力争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中破好题、立标杆。
“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是生态环境,这是池州立市之本、发展之基。 ”这是池州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
十八大以来,池州市开始全面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将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统一,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一条地方特色鲜明的改革开放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晓丹)10月8日,市政协副主席赵恩来率领市政协经济委、经济企业界委员开展重点项目视察活动,赴东至县、贵池区视...
东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