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古寨。古寨大门楼。
■郭平文/图
在远离大漠千里之外的皖南山区里,生活着一群匈奴人的后裔,着实让人匪夷所思。带着好奇和疑惑,仲夏时节,我与友人探寻了这处被最早发现者任骏先生称之为大山里“最后一个匈奴部落”的南溪古寨。
南溪古寨位于池州市东至县境内,距离县城约34公里的南溪村,处在一个群山怀抱的深山峡谷里。在这个村里,相传生活着170多户神秘的匈奴后裔,因为全村居民都姓金,故又名金家村。
我们驱车来到古寨大门口附近,不见游客。整个村庄三面环山,一条S型小溪穿村而过。满眼望去,像块“冲积扇”阶梯状平原。不远处,依稀可见进寨的大门楼。走近细观,上联“碧水深藏北海龙”,下联“珠海灵至西岐凤”,门楣上书写着“南溪”两个鎏金的隶书寨名。
据南溪金氏家谱记载,这里村民的祖先来自蒙古大漠,是匈奴休屠王后裔。汉武帝时期,大将霍去病率三万骑兵,大败匈奴,俘获二十万人,带回关内,将他们定居在陕南地区。归汉后,汉武帝封休屠王之子金日磾为马监侍郎,并赐名金姓。金日磾的后代一直归属于汉。到了唐代,金氏族人来安徽为官,不断繁衍。唐末发生黄巢起义,族人为避祸乱来到南溪深山中,开疆拓土,筑寨定居。寨子至今已千余年了。
沿着村村通水泥路,我们找到村子里一块空地停车。没人收费,没有导游。沿着寨子里卵石铺装的小路,我们一边看、一边闲逛。一切都感到那么好奇。来到青石板路,见到了路标,上面标有地名,我们如获至宝。顺着路标,便去参观箭楼。
箭楼大门紧锁,楼身早已斑驳陆离,楼前一条青砖铺就的小路穿过。楼的西侧,阴暗潮湿、杂草丛生,只有两株树:板栗和水杉。它们不仅有些年头,而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楼的东侧,不知何人种植的黄豆等农作物,楼的主人早已不知去向。箭楼门口有块牌匾,制作时间似乎不长,上书“箭楼建于元代”。
箭楼是匈奴人的军事设施。它高于其它房屋,窗户很小,楼身布满小小的方形箭孔,用于瞭望、射箭等作战之用。我想,当时在此地建立箭楼,不仅想保留祖先在冷兵器时代的草原风格,且能用于防御。
我们穿梭在弄巷里。村里的建筑,大都是徽派式的民居,很多民居还是从前的青砖灰瓦马头墙。由于年久失修,不少都已残破。
离开箭楼,我们遇到一位长者,便上前打探去“九龄故居”方位。长者顺手所指,在离我们不足30米的地方即是。原来是一处黑黢黢的房屋。九龄故居不知何时而建。从墙体、屋顶及其建筑材料看,便可揣摩出它的久远。
据金氏族谱记载:九龄即金九龄,幼年能射鼠鸟,隐居真人收其为徒,练就一身轻功,是名闻遐迩的侠客。皇帝钦点其任南康府司马监军等要职。由于他尽忠职守,在平寇安民中,功勋卓著。但是,这仅仅是族谱的记载,在史书中对金九龄的佐证,几乎难以寻觅。可以肯定,金九龄是金氏后裔的骄傲。
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专家谈家胜教授说,南溪古寨在明朝嘉靖、万历、隆庆年间,“南溪金氏发展愈发繁盛,宗族资财丰裕,文风益炽”。但是,到明末清初年间,受到兵变掠夺和当时政治风气影响,古寨开始衰败。时至18世纪中期,古寨又焕发生机,“至迟在乾隆时期,南溪金氏复又重振起来”。然而,到晚清民国时,“兵焚频仍,古寨盛况不再”。
老村长金长志曾告诉游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整个古寨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风貌。为了生计,有些人迁移到其他地方居住,房屋逐渐空无人住。近十年来,又有很多人外出打工,使很多房屋逐渐荒芜。
山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临近中午时分,天空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我们原来打算,在此等待雨止,再寻访“大成祠”、“三锁桥”等景点。半个小时过去,不见雨停势头,只好匆匆结束了古寨之旅。
走在返程的村野小径之上,我回首四顾,发现古寨四周竟全被青山包围。山间云雾慢慢升腾,随风飘荡,仿佛仙境。恰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述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从地形上看,南溪古寨就是一个远离城市喧闹的世外桃源。正因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古寨一直处于世隔绝的状态。
远去了,南溪古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费德辉)今年,纳溪区大渡口镇坚持把农民夜校作为培养和发展农村文艺小分队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探索三举措为农村文艺小分...
东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东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