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经济转型和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用好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带头人,是当前推动林业事业向前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动力。
古人云:“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和造就一批人才需要时间和冰雪的磨砺;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也为事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石。坚持正确的人才观念和用人导向,是干好事业的前提,选好人、用好人、人民就拥护,党的事业就大有希望。身为党的领导干部,处处要心想群众,为群众多谋划,多出力多操心,把根基永植于群众之中。只要出于公心,一心只为事业谋的领导干部群众一定是拥护爱戴。敢于创新、敢于担责和负责的干部,党的事业一定是红红火火兴旺发展。当前,智慧安徽在全国先行。用慧眼广纳人才,大胆启用和挖掘人才,甚至不拘一格求人才是当下推动事业发展的不懈动力。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不难看出,亮出身布衣,躬耕南阳,被举荐直至到重用,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成就大业;关键是刘备求贤若渴的结晶。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兴事业。当前,林业事业处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颠峰时期和发展关键,用好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用好人才是关键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日益激烈竞争的今天,加快林业发展用好人才是笫一要素。优惠政策“引进”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是助推林业事业持续稳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树高多悲风,不如‘筑巢引凤来\’”,池州林业通过上级支持和全市林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打造,产值达几百亿;生态环境的改善,围绕生态惠民、绿色富民目标,不断调整优化林业结构,积极推广林美、林经、林旅一体化造林经营,退耕还林、千万亩森林增长等工程的顺利实施,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旅游城市,全国林产品电商平台成功上市运营等等让林业地位凸现。但林业作为一项基础性产业,后劲强,潜力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来挖掘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化整合林业发展转变的方式和模式。有了人才的智囊和发挥,林业才能较好地依托资源优势抓调整,依托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二、创新制度 突破发展 完善用人机制
建立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从“讲政治、讲正气、讲党性”的大局出发,选人用人坚持德的标准,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观念,激励机制,以绩取人,好的制度建立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好的制度压抑人才、挫伤人才的积极性。领导干部要管人治事,没有才干就不能开创局面,对尖端和突出人才要委以重任,对不思进取、事业发展不前的单位和个人,要批评一针见血,奖罚一步到位,不换思想就换人,以此触动灵魂。在班子选配上要选正派的人当正职,选忠于事业的人当副职。就如孔子所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奸曲的人之上,这样老百姓才会安定”。随着“两学一做”“创优争先”“三进三促”扶贫帮困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科学制度的健全和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让“能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充实到林业队伍中来,才能凝聚人才,人尽其才,事业兴旺;林业美好春天正在展现。“历史不可以改变,但可以继往开来”。坚持继承和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批新时期适应林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事业才有发展,才有突破,才有生命力;同时,用人才创新的思路打破林业发展格局,最终达到实现生态与效益兼顾,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发展,以崭新的思想观念,提升造林质量造林模式,按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以及市委、市政府实现和制定的林长制这一主线,实行“林长制”,探索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落实防控责任,提升防控质量,以生态保护修复、造林绿化攻坚、森林质量提升、绿色产业富民等四大工程为重点,推进造林绿化向纵深发展。是当前保护森林有效之举,是推动林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前进动力。
三、人才支撑是关键 着重为事业而谋
事业是抓住人才发展的关键,林业犹如一潭静水,一石能激荡千层浪。解决制约瓶颈问题,必然要有一定的专家学者,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创造环境,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留适当的位置用人,吸引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以事业吸引人,以感情留人,在人才和经费上要加大投入,并挤出部分资金奖励科技创新带头人,让更多有志之士投身林业,围绕林业发展出谋划策。目前,从全市林业人力资源调查情况来看,工程师和林业行政管理机关、师将人才少之又少,这离池州市林业发展还有差距,在以科学技术发展为第一要务的今天,要科学合理地建立人才使用机制,并结合池州市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并依靠这些体系,结合生产力开展科技兴林活动,给科技人员压担子,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结合生产进行推广,以此来构造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新格局。其次要利用人才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有为有位。改革是林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的力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当前,要下定决心完善不适应林业发展的政策。灵活利用池州市独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大融资投资渠道;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出台一些不管造什么林,政府都要支持并给予一定的补助,动员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林业建设。同时逐步建立起公益林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以市场调控为主,政府适当扶持的投入政策体系。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稳定林地所有权上下功夫,加大集体林权改革力度,放活使用权;延长林地承包年限,使经营者吃上“定心丸”,使务林者得其利,使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刺激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依托重点人才工程 ,带动林业发展的生命主线,充分发挥重点工程对林业建设骨干的带动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步伐,从而使林业工程的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才能更高。要坚持以基地化带动产业化发展,促进各类林业产业上档升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利用现有模式,加快工程化队伍造林模式,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集约化路子。如池州市企业东盾、鸿亮集团等走产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在全国品质品牌已打响。这些积累的经验都是从人才调整、机制激励最后到达模式转变。
充分利用现有人才集中的智囊,如科技人才,可结合池州市实际指导和帮助林农,科学造林,提高科技含量,围绕林农增收,推陈出新。重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的在重点转换造林模式因地制宜,在西山海拔稍高和库塘周围栽种经济林和防护林;如西山焦枣、九华山黄精林下经济共同体发展在全国独占一席之地。在山头、荒坡开展多种林经营有术。如东至县石质山造林,荒山造林、要种出特色;青阳、贵池在一般地区的平缓坝坡造生态林、速生林和经济林。石台在山区、半山区要加大封山育林管护力度,出台补偿办法,搞好分类经营。并在围绕经济林发展上,调优品种,对老林木进行改良、改造,在政策、科技、资金、种苗等方面提供帮助,这样,既考虑了林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长期战略之路,又为农民眼前利益思谋。让昔日的“造林禁区、生态盲区”,如今焕发出绿色生机。不断创新池州市造林绿化发展模式,把植树造林与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规模建绿与见缝插绿并举,山水田林路一体化布局,持续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活动,加快“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城乡绿化空间有效拓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让森林走进城乡,让城乡拥抱森林。走“以短养长、以短补长”的路子。正确运用人才,加速和推动林业发展的速度,为事业而谋。让更多的人才为林业建设增添光彩。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劝耕贷”为现代农业注入新活力截至10月,“劝耕贷”业务覆盖全市4个县区44个乡镇实际发放贷款715户,贷款总额2.42亿元
□记者汪玉芳11月21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对2017年省政府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对全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19项创新工作做法进行了通报表...
东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