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汪玉芳
11月21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对2017年省政府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对全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19项创新工作做法进行了通报表扬,其中池州“东至县依托‘劝耕贷\’助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成功入选。
“劝耕贷”这一全新的支农新模式,让很多农民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尝到了融资的甜头。
对东至县七里湖的农场主郑小毛来说,如果不是去年在东至推行的“劝耕贷”业务,他的亏损很难估计。去年7月初,东至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郑小毛的农场承包了1800多亩水稻,全部被水淹了。
眼看着受灾严重,但郑小毛没有气馁,他不等不靠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但再生产,就要筹措农机、化肥、农药等农资,每一项都需要资金。“从头再来最缺的就是资金。”郑小毛说,贷不到款,想继续种植是不可能的。
正在他急得火烧眉毛的时候,他得知省农业担保公司和东至县农行搭建了救灾贷款“劝耕贷”绿色通道。“不需要担保,提供土地流转协议等证件就能申请。”郑小毛没想到,前后不到几天的时间,50万元的贷款从审批到发放就全部完成,这笔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劝耕贷”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张溪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2户。该镇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该镇就申报担保贷款96户,金额达1598万元。
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阳山村的曹国顺利用“劝耕贷”资金,边扩大种植规模,边进行葡萄深加工,配制葡萄酒,葡萄和酒都卖到了脱销。兰田张中顺利用“劝耕贷”资金,建立旱育秧大棚,购置插秧机,推行机插秧,比去年增收30余万元……
中国农业银行池州分行三农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劝耕贷”在池州市的首批试点银行之一,该行积极推进该项业务进展。截至目前已经发放“劝耕贷”业务279笔,贷款金额达1.26亿元,是全市此类业务量最大的银行。
近年来,池州市积极推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在各项利好政策的驱动下,一批像郑小毛一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32家,家庭农场有1917家,但他们和郑小毛一样,普遍存在“小、散、弱”现象,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难以做大做强。
贷款要抵押,担保要找人,这一传统信贷理念曾经是农民融资的“拦路虎”。去年4月份,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推出了全国首创的农业信贷担保“劝耕贷”模式。先由地方遴选出有信用、有规模、有需求的农民,再由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信用审核之后提供担保,这样即使没有抵押,农民也可向合作银行贷款。
东至县被作为创新试点县,在推进“劝耕贷”创新试点过程中,县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劝耕贷”创新试点领导小组,全县15个乡镇先后探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工作,对1325户“有信用、有规模、有经营、有效益、有主业、有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一建档立卡,纳入信贷对象数据库“备选”。截至10月末,东至县实际发放贷款515户、金额17313万元。
记者从市金融办获悉,自2016年10月,“劝耕贷”业务在池州全市范围推广,截至今年10月份,“劝耕贷”业务已覆盖全市4个县区44个乡镇,9家银行参加了“劝耕贷”业务。已经对3260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建档立卡,实际发放贷款715户,贷款发放总额达到2.42亿元。据统计,其中有7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首次享受金融服务。
新闻推荐
法制日报12月10日消息,将已耕种的土地谎报为受损坏需复垦的土地,再通过莫须有的开发,进入交易平台交易,获得可观的土地指标收益。安徽省农垦系统部分官员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应外合侵吞公款近六千万元。...
东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