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在策划组织编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老院长周治良(1925-2016年)《周治良先生纪念文集》时,作为后辈的同事我在梳理并回望周院长的多重建筑设计贡献时,不得不向业界与社会表述:他系安徽东至人,1949年津沽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建筑系毕业后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历任副院长及顾问总建筑师,仅在体育场馆规划设计上其权威作用就十分显赫,先后任第11届亚运会工程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建筑师;2000年申奥工程委员会副主任、总建筑师,与何振梁先生一同为中国成功申奥作出不凡贡献。此外,在周院长身上更可感悟到教养、谦德、慧眼与胆识,然而这一切离不开他的曾祖周馥对周氏家风的淬炼成形,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这段香。
在中国近代史留下特别影响的望族安徽建德周家(今池州市东至县,地处长江南岸,安徽的西南边陲,水路系赴芜湖、南京、上海的必经通道)。仅到周治良这四代就贡献非凡:第一代周馥(1837-1921年)系洋务运动重要人物,是清末蜚声一时的封疆大吏;第二代周学熙(1866-1947年)乃近代工业、教育先驱与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是中国北方近代民族工业的奠基人,当时可与南方著名实业家张謇并称“南张北周”;第三代周叔弢(1891-1984年)为实业家及古籍文物收藏家,1984年2月26日《人民日报》载文称周叔弢的逝世是“我国政治界、工商界、文化界的一大损失”;第四代周家的著名学者、专家更多,仅以周叔弢的十个儿女为例,“七子”历史学家周一良、翻译家周珏良、建筑师周艮良、神经生理学家周杲良、建筑师周治良、物理学家周景良,“三女”革命干部周珣良、生物学教授周与良、语文与英语教师周耦良。周馥的诸多贡献中至少包含“从戎、治水、理军、办学、兴商”等功绩,稍作梳理即可发现他起家寒素,为战乱所迫,走出家门,被李鸿章招入幕府;他是李鸿章北洋洋务建设的主要助手和参谋,始终参加北洋海防建设;为官数十年(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山东巡抚等)政事多繁难,但不废读书著述;他作风平和,对事认真,能体察下情,对钱财看益,生活简朴。1921年周馥去世,40年前他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和天津武备学堂出身的学生,已是声明显赫的总统、总理和督军如黎元洪、段祺瑞、陈光远、齐燮元等都不忘旧情,送挽联并以学生自居。据周景良先生在《曾祖周馥》书中议到“……周馥只给子女留下12万两银子,这个数目和当时一般大官的财产远远无法相比。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周馥除了不枉取之外,还不断捐助公益事业。”
特别要提及的是他对传承家风最好写照的《负暄闲语》,是周馥为教育孙辈幼儿所写,因考据学在清代有很大发展,许多考据学者在学术界有很高声望,也因为吟诗作赋被普遍认为是有学问、有情致人的风雅之事,许多人都因这些而负盛名。如周馥警策孙辈要“身体力行”,所以用一些尖刻的话激励他们,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年)的《负暄闲语》正如周馥在序中所言是“为诫诸幼孙而作”。上卷有读书、体道、崇儒、处事,下卷有待人、治家、葆生、延师、婚娶、卜葬、祖训、鬼神,共计十二个方面。周家第五代的日本历史研究学者周启乾(系周馥之玄孙,周一良之子),在“周馥与《负暄闲语》”文中曾分析道“……周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引退后,为训诫诸孙,略仿照北齐颜之推所撰《颜氏家训》,撰写《负暄闲语》……是古稀老人在温煦阳光下向晚辈述说往事,可视作他立身处世与丰富人生经验的总结……在叙述生平经历、阐发个人见解的同时,又收载前贤的相关语录以教育后代,反映他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周启乾老师将这些令周家五世不衰,人才辈出的“治家宝训”归纳为:敦厚传家、祖训示孙;存心公正、以诚待人;立身处世、求真务实;对外交涉、不卑不亢。可见 ,这就是周馥为周家留下的堪比财富更重的家族精神遗产。
品周馥家风的淬炼成形中,其孙周叔弢的良训传家上,堪称家族精神延续的代表。事实上,周叔弢声名远扬,还在于他爱书、藏书、献书上,在他情系乡愁般的怀念与教子有方上,及用家世家风传承下的周氏家族的英名。早在1911年,他随祖父周馥住在青岛,结识了德国牧师卫礼贤。卫虽想利用基督教来“拯救”炎黄子孙,但来华后被孔孟之道及先秦诸子学说大为征服,于是便将中国的重要哲学著作译成德文传到西方。周叔弢向卫学习德语并开始接触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著作,后来他与卫合作翻译了《康德人心能力论》,于191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欲再译,但因“一战”爆发,卫礼贤回国而终止,但无疑周叔弢成为中国最早翻译康德著作的人。他集毕生之精力和一生经营所得的大部分用来收集善本书籍和金石文物。周叔弢一直强调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价值,不仅增长学识,还会自觉传承家风,对待图书,他自拟收书、藏书的“五好”标准,也成为他鉴别善本书的标准:第一,版刻字体好,等于一个人先天体格强健;第二,纸墨印刷好,等于一个人先后营养得宜;第三,题识好,如同一个人富有才华;第四,收藏印记好,宛如美人薄施脂粉;第五,装潢好,像一个人衣冠整齐。周叔弢辛苦一生所收的书约3.7万册,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单从版本上就有刻本、抄本、稿本、影刻本、影抄本、影印本及活字版本,善本书中的精品达2672册,也许受严复译书的影响,他还有达尔文的《物类原始》、斯宾塞的多种著作、赫胥黎的《天演论》乃至斯诺的《西行散记》等原文本,可见他思想知识的开放与广博。1951年,北京举行盛大的永乐大典展览会,周叔弢将自己收藏的两卷永乐大典送去展览,展后即捐赠北京图书馆,此外在向国家所赠第一批上乘善本书中,计715种,2672册,在“自庄严堪”理念下捐书之彻底,前无古人。在教育子女上他强调除榜样之外,父母的言行都要有意识无意识留下印迹,如他在孩子很小时便告诉他们该如何看书,即“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为此,他以身示范,看书时,先将书桌擦净,再把书平放桌上。他教育子女的最典型例子,莫过于他的两份遗言。其内涵是“不愿吾子孙私守之”、“是为善继我志”、“勿售之私家”、“勿为子孙累”等。周叔弢的外甥孙浔将弢舅的家教概括为两句话“礼、俭、勤”教子,“自食其力”养生。
我一直以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家世家风要跳出仅为自家立传的局限,它的书写与践行是建立在全社会丰富史料之上的,它不囿于史料,可以不重样的视角勾勒出一个民族的骨骼、肌理与精魂,拓展我们对华夏民族伟大精神的认知。池州周馥家族的特质是需要发扬光大的遗产,当下学习它会让更多的人抚慰自己躁动不安的心灵,发现周馥家世家风何以淬炼成形。家庭是国家最基本的单元,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支撑起的,只有潜移默化,才可培养人格善良的人,只有好家庭,才有好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家风文化体现了承继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勤勉、乐学、明志、正己、亲情、教子都反映在丰富的家训中,无论是邹鲁文化与孔子家风、《成吉思汗箴言》、《智慧之钥匙》乃至20世纪的《傅雷家书》以及周馥的《负暄闲语》,不仅现在读来有“文以载道”的育人精神之感,更使人们看到一个对提升国民素质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如果要问,重读周馥家风的代表作《负暄闲语》令今人想起什么,换句话说,我们要向周馥家族的卓越后人学什么,我以为除了找寻记忆住周馥家人思行的远去历程外,更有一份独特的文化品格与事业风骨,因为传承家世家风也是君子人格家教文化的风范,是今人向品德俱美高处攀登的充盈“教科书”。
新闻推荐
东至县至德小学506班方语诗指导老师:熊仕喜我有一个小弟弟,刚过一岁半,你别看他那么小,能耐可大了。我的弟弟特别“疯狂”,因此,我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小黄人”。“小黄人”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是...
东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