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徐玉松
以对新闻写作的无限热情,辛勤耕耘;以巧妙文字,书写有温度的基层故事,他就是记录乡村44年变化的东至县张溪镇通讯员陈长生。
以勤为径,不待扬鞭自奋蹄。陈长生今年62岁,70年代初,不到20岁的他高中肄业,回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爱好文学的他在做好教学工作之余,开始接触写稿,不断地投稿。渐渐地,不少稿件开始被采用,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写作激情。
不论教学任务多重,陈长生都坚持每周采写2篇稿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所采写的稿件质量越发提高,用稿率也在逐渐上升。在当地新闻写作小有名气后,1997年2月,陈长生被选调到张溪镇政府工作。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更加勤奋好学,经常到县内各大书店自费购买新闻写作和公文写作有关书籍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写稿,经常一忙就是大半夜,哪怕是生病,几十年如一日。“要勤读书看报,勤看中央、省市县电视新闻,勤观察聆听,勤下乡走访,勤学练笔,勤投送稿件。”陈长生在总结自己在宣传报道中的经验时说。
以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基层通讯写作是件苦差事,微薄的报酬不说,既费脑筋,又熬心血。可这件“苦差事”,陈长生却干了40多年。除了为了书写出百姓民生,工作闲暇时候的陈长生几乎都在村里走动,做好采访记录和资料搜集工作。
2007年7月上旬,张溪镇土桥村7名中年妇女自发组织互助组,为老弱病残户义务插秧。了解到这一新闻线索后,陈长生不顾倾盆大雨、山路狭小泥泞,撑着雨伞徒步两个多小时到5公里外进行实地采访。晚上7点多回家后,他又连夜写出了一篇图文并茂的《农村涌现新型互助组》稿件,鲜活的基层稿件很快被《池州日报》采用。随后相继被《安徽日报农村版》等多家媒体转载刊登。2014年3月中旬,他写的《最美乡村支书勇救落水儿童》的稿件,讲述了东至县张溪镇东湖村党总支书记徐国顺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落水儿童的经过。稿件发出后立即被《池州日报》、《东至新闻》刊登,随即还有多家网站相继转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做基层宣传工作要有热情,要有追求,这样才会注意百姓周围那些平常琐事,才会去挖掘背后新鲜的、深层的东西。”陈长生说,40多年来,正是凭着对基层宣传事业的执爱,他为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架起了宣传报道的连心桥。多年来,陈长生为镇直单位和部分村策划各种墙板、印发各种宣传资料、编写不同的《简报》等,并协助镇村各单位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各类文化宣传活动,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起到一定的作用。四十余年来,他先后在《安徽日报》、《安徽商报》、《池州日报》、《安徽人大工作通讯》、《江淮法治》等媒体发表各类新闻稿件3000多篇,先后33次被评为基层宣传先进工作者和优秀通讯员。
如今,他虽然已退休,可他执着的新闻报道意愿没有退,而是一如既往、全身心地关注着当地的宣传报道事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新闻推荐
东至讯(通讯员胡晓梦)为切实做好秸秆禁烧工作,有效防治大气污染,东至县东流镇把秸秆禁烧工作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周密安排,多措并举开展好秸秆禁烧工作,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东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