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建民
张益寿药店早年一直在南京经营,是当时南京城内响当当的老字号店铺。清光绪年间,为避兵荒,先祖率家众离由南京逆水迁徙,虽沿途辗转数年,但仍以布囊代屉,盛药经营。
张益寿家人逃荒到安徽东至县张溪老街上落户时,家境一穷二白,靠挖中草药出售、巡游乡村、替人把脉问诊起家。艰苦奋斗几十年,他们终于在张溪重振家业,以“益寿堂”为店号。当家业传到张文梦手中时,药店规模宏大。店堂有200多平方米,硕大的“益寿堂”金字匾额端挂门眉,药店有近10名经验丰富的中草药剂师,一排排大药柜整齐排列,数百个药屉中飘散着中草药香气。后堂是制药作坊,工人们在铁碾槽旁或手推,或脚踩,紧张地碾制药末,五把大切刀在不停地切制中草药片,二口大药锅内熬制的药膏散发着中草药香味,乌黑的药丸摊放在大小不同的簸箕内;装满各种药材的巨筐匾篓整齐地排列在作坊四周,后院摆满了大小不同的浸制药材的瓦缸。药店的药材品种繁多,货真价实。大到人参、鹿茸,麝香、犀角,小到党参、前胡、黄芪、麦冬,各种药材应有尽有。除部分名贵药材要到安庆同仁堂进货外,大多是自采自制。
老中医张文梦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深藏不露的长者。他慈眉善目、鹤发童颜,从小专攻《黄帝内经》,熟读《本草纲目》,望闻问切样样精通,推拿灸针门门都会,并掌握独门绝活、祖传秘方。他既行医又制药,既出诊又坐堂,给人治病随叫随到,许多疑难杂症基本上能手到病除,除本地人外,远在白笏、马田、东流、长安、至德、大庄的病人都慕名前来就医抓药,益寿堂在张溪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文梦先生古道热肠,一生悬壶济世,人缘极好,在张家滩这个移民之地深受乡里绅众、商号黎民拥戴,1915年首任,并多次继任商会会长,直至抗战初期仙逝。
在张老先生的苦心经营下,家业迅速兴旺,一度成为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儿子张彦勋当时一直在八都章村经营自身的天庆堂药店,故益寿堂药店家业由孙张慕良继承。慕良先生(字登榜)一贯为人低调,不仅继承了祖父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还熟知历史、爱好文学、书法,一度成为张溪的名人。祖父去世后,抗战初期他受众举荐,接任商会会长,时年22岁。
百年老字号药店益寿堂后改为张溪联合诊所,又改为张溪医院。
除张益寿外,古镇张溪还有许多老字号店铺,如颗颗明珠点缀在老街的街头巷尾,基本上都是外地人早年逃荒到张溪创建的,如湖北大冶人唐瑞林的唐永发日杂店、青阳徽商谢祥兴的布草店、江西帮曹为善的皮花行、徽州商人舒发英的豆腐作坊等。这些人不仅带来先进的经商理念和管理经验,还各自为原籍牵线搭桥,纷纷在张溪兴建江西会馆、青阳会馆、徽州会馆、六一会馆,吸引八方来客到张溪打拼,为支撑老街格局、繁荣张溪经济、提高古镇知名度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闻推荐
□ 黎小强从老家曹家闸出来是条土路,两边是大片的田块,左边抵达张溪镇政府到汪坡、洋湖、葛公的公路,前方是前杨、后杨村,右边就是张溪河大坝,围子外大概这样得名。我始终觉得围子...
东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