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石泽丰
不经意间,东至县种植业管理局粮油站站长鲍锡来,在当初选择的农技岗位上,一干就是31年,31年来,他对这份工作干出了感情,干出了劲头。他常年奔走于田间地头,钻研农业技术并向农民推广应用,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只为让每粒粮食都尽可能的颗粒饱满。”
把田间地头当自己的工作室
4月27日至29日,鲍锡来和几个同事一道,深入东至县大渡口镇和张溪镇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对那里的油菜进行测产。早上天亮就出来,傍晚天黑才回来。“我们要赶在油菜收割前的10天至15天把它们测产完毕,否则会影响省里前来测产。”鲍锡来说。人手少任务重,这是摆在眼前的实际困难,但他没有因此耽误工作,总感觉到“既然这样,我自己就多牺牲一点休息时间”。
每个示范片要选取9块油菜地,每块地要选取3个点,对每个点上的每棵油菜的每株角果数和角粒数进行细数登记上报,这就是他们测产的任务。29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直射下来,他带着草帽,俯身于庄稼地里,汗流浃背,汗水顺着额头流入眼眶发涩时,他就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擦。面对这些田亩,鲍锡来对记者说:“这就是我的‘工作室\’。”
鲍锡来直言:“当初选择在农技部门工作,只因老师的一句话,就是希望我毕业后,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改变我们的农业生产,更好地服务于农民。”于是,他毅然决然放弃改行从政的机会,来到本县最边远山区农技站,当了一名基层农技人,那一年,他才20岁。
解决好农民难题心里才踏实
“在农技岗位上工作这么多年了,最让我难过的就是面对有些农业上的问题,自己束手无策,一遇到这些事,作为一个农技人,心里就不踏实。”鲍锡来这样说。他告诉记者,去年,张溪镇一种植大户汪胜平,将种植蔬菜的60余亩田地改种水稻,水稻起初长势与其它稻田的秧苗并无两样,就在抽穗之时,发现这些改种的水稻结实率特别低,有的根本不结实。“这下可把我急坏了,我随即咨询了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专家。不结实的情况也就只出现在当年,后来就正常了。”鲍锡来说。
为了让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不影响农民的收成,鲍锡来除了将白天遇到的事情通过网络向别的农技专家请教外,还抽出时间钻研书籍。他说:“除了单位所征订的农技杂志必看外,我自己也选订了4份有关栽培技术的专业杂志,它们是我永远的老师。”在采访时,鲍锡来向记者回忆曾经发生的一幕:“那是1984年早春的一天,我驻点在原昭潭区永丰乡,与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准备去试验田,一位农民朋友急急忙忙地找到我,见面就急急地说,‘农技员同志帮帮忙,我家的几亩早稻一直不长,往年也是这样,我们全家就指望着这几亩水稻呀\’,我一边向他问清缘由,一边与他一道来到田间,深入阵阵寒意的稻田,认真查看秧苗,分析土壤,通过1个多小时的田间分析诊断,终于找出了‘病因\’,开出了‘药方\’,当年该农户3亩多早稻单产达到了400多公斤。”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追求技术推广让更多人受益
鲍锡来长年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广交朋友,与庄稼为伍,得到了农民的信赖,更多的时候,他成了农民朋友中的“核心”人物。借此,他把自己所掌握到的农业技术,以讲课的方式不断向农民推广。4月30日,在青山乡给70多位农民讲水稻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就是他推广农业技术的一个缩影。鲍锡来告诉记者,每年像这样深入乡镇讲课的场次有近30场。“通过他的讲授,农民从中掌握了不少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东至县种植业管理局局长王优旭说。
鲍锡来说:“有时应农民的邀请,要求开展技术讲座,为不占用他们白天劳动时间,我夜晚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农民家中去讲。因为东至山区多,乡间道路曲折坎坷,深夜回来的途中,高度近视的我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但是,只要农民掌握了农业技术,并能应用到生产中去,我就是摔几跤,也值。”如今,在他的倡议下,东至县种植业管理局粮油站还成立了一支技术服务小组,开展“技术承包服务”。通过自己多付出,有效地推广新技术,换来更多的农民受益。
新闻推荐
东至讯(通讯员陈文)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持续开展,东至县今年加大文化项目补贴力度,再次提高农村文化工程项目建设标准。&n...
东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