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冬元
今年39岁的她在东至纺织厂任劳任怨,在细纱岗位一干就是20年。在20年里因为她刻苦,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由于她眼亮,避免了多次坏车,杜绝了许多疵点,把住了产品质量关;因为她勤奋,长年累月始终比别人多挡车,大大提高了产量。“梅花香自苦寒来”,20年她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换来了许多荣誉,13年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连续四年获得县级以上表彰,1997年至2002年先后被评为“东至县十杰职工”、“池州地区劳动模范”、“东至县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并曾当选为东至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2006年20周年厂庆之际又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2007年又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汪琳梅1991年进厂时只有十八九岁,别看她年龄小,志气却很大。她说:“进了工厂,就要把厂当成自己的家,干什么都得一样,干就要把它干好。”工作中她从不带着问题过夜,为了掌握好操作技术,她无论是平时挡车还是操作测试,都严格要求自己按规定的操作技术标准去做。为了提高挡车技术,她除了坚持班前班后练兵外,连休息时间也不放过,饭桌旁、床头边都成了她练习掐头的场所。为了掌握好每一个动作要领,她常常十遍百遍地练,手指一次又一次被细纱勒出了条条血口,她缠着胶布接着练,并暗自揣摩。勤于磨炼终成器,进厂不到三个月,她凭着这样一股钻劲,练就了一手绝活。1991年7月,她作为二纺新车间新工人参加厂里举办的操作比赛,应知应会均考了全优,此成绩惊动了评委。辛勤劳动换回了丰厚的回报。从1991年进厂至今,她凡是参加车间和公司组织的操作比赛,应知、应会成绩均达到优一级水平,并获一、二、三等奖,还夺得挡车能手的光荣称号。更为难得的是,为了掌握全面的细纱操作技术,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细纱落纱技术,(下转A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金立平)“肩膀挑水几十年,远路行走不方便。国家补助我投劳,集中供水引山泉。人人喝上卫生水,木桶扁担扔一边。”这是东至县龙泉镇何村一位村民写的一首山歌。受益于“一事一议”财政奖...
东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