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
荣获“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
荣获“中国小康社会建设政府贡献奖”
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荣获“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和“中国小康社会建设政府贡献奖”。10月31日,好消息又从北京传来——在人民大会堂,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与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共同主办的中国幸福城市小康论坛上,成都斩获三项大奖,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城市评价中心主任、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张志勇用 “实至名归”来评价成都获得的殊荣。评价之高,源于成都名副其实。
有人说,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归属、满足感等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
从新二环建成通车,到“六湖八湿地”一个个开门迎客,再到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的北城改造……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座城市的变化,实实在在地为成都市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享受得了的益处 。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辑赵悦说:“城市发展让大家有更多的获得感,也是大家自发为所在城市投票的动力。”
在成都,这个动力强劲,而且源源不竭。
去年,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到2025年,这里将基本建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区。如今,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全面加快、科技创新项目不断签约落地,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全面实施,初步形成了以“一城一区一带”为重点的城市发展雏形。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里,创新的基因不断复制、繁衍。成都高新区将被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紧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创新正在成为驱动成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将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设“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创业品牌……
“近几年,成都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正处在天府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等机遇叠加期,希望通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让市民收获更多幸福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邵益生这样说。
然而,市民收获更多的幸福感,绝不仅是因为这个时代。
交通先行,加快地铁建设、打通“断头路”、优化公交线路,日渐丰满的出行路网,让这座城市更加便捷; “大城市,细管理”,日益提升的城市品质,让这座城市更宜居;简政放权,“一站式”行政审批,优质的政务服务,让这座城市更宜业……
越来越厚的民生账本、逐年增加的资金投入,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点点滴滴的民生改善,更是“实至名归”最具幸福感城市交出的最生动的“民生答卷”。
创业创新
跻身中国十大创业城市
支撑创业创新“3+2”格局
跻身中国十大创业城市
创业创新正在成为驱动成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紧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成都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营造创业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创业品牌。
成都是四川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行区、核心区,科技竞争力在全国排第六位,位居中国西部地区首位。今年,成都成功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在科技、规划、金融、工商、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启动深水区改革与探索。“创业天府·菁蓉汇”城市创业品牌应运而生,实施数月里,这个“知本”与“资本”共融的平台,吸引了近300家创投机构、约6200家企业及团队、逾万名青年大学生及创业者参与活动。
5月,清科集团发布报告显示,国内创业创新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汉、成都“3+2”格局,两个月之后,阿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报告,提出“中国硅谷”将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和成都六大创业创新城市。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1万户,同比增长34.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3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3500多亿元,同比增长 1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3.6个百分点。1月-9月,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8353家,1月-8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53亿元,同比增长8%。全市专利申请量39931件,同比增长29.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5730件,同比增长43.8%。今年8月,《财富》杂志将成都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
政务服务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让群众办事一站式搞定
政务中心分散各地,行政审批事项无法完全集中,办事场地狭小拥挤……这些都会给办事的群众带来不便。
10月8日,武侯区新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办公,原分散在武侯区各地的14个政务分中心撤销后统一入驻新政务中心对外办理相关业务,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100%集中,并通过职能划转,区本级行政许可权集中度也达到了100%。这意味着,群众办事将不再出现来回跑几趟的现象,而9000多平方米的新政务中心也实现了向“智能化”政务服务的全面升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武侯区新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局的窗口作为全国首创,更是代表了成都市在探索审管分离审改体制的创新突破。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将不再是孤例,在成都市新一轮的区(市)县机构改革中,成立行政审批局成为了新津县的“自选动作”,通过将经科局、规划局、建设局、房管局、环保局等23个部门承担的173项行政审批事项和相关工作人员划转到县行政审批局,毫无疑问,这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将很大程度上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解决“审批难、审批多”等问题,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当然,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搞定只是成都市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成都市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两集中两到位”、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审批为标志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初步构建起了依托“政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办理”的行政审批新模式,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提升行政效能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区新貌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
科技创新项目不断签约
“生活在直管区,我们的幸福指数真是与日俱增。”家住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华阳街道的市民宋文鑫感慨地说。昨日,记者从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以下简称直管区)已建成的天府大道向南而望,一轮红日款款照在道路之上,静谧中略带着跳跃的动感,无需言语就体味出直管区打造建设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的魅力。
为加快和完善成都科学城建设,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首先优化完善科学城规划,扩大科学城规划面积,围绕兴隆湖将科学城规划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大至73平方公里,覆盖原创新研发功能区全部区域。同时,直管区道路建设也在加快实施中。截至目前,道路工程总投资23亿元,已建天府大道、梓州大道、深圳路和环湖路4条道路共24.6公里,在建南宁路等8条道路共6.1公里,拟建绵州路等28条道路共37.8公里。此外,在科技研发方面,直管区已引进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启明星辰西部研发中心及西部总部等全球全国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属于大数据互联网项目的中国电信天府云计算中心、西部网络传媒中心等即将开工建设。
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全面加快、科技创新项目不断签约落地、成都科学城项目再添新举……今年以来,直管区主动担当创新改革先锋,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全面实施,初步形成了以“一城一区一带”为重点的城市发展雏形。据了解,1月—9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2亿元,增长1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增长31%;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5亿元,增长10.5%。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增长30%;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2亿元,增长12%。
高端集聚
建设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创新中心
今年6月,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努力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作为被科技部确定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六家试点园区之一的成都高新区,由此成为西部首个、全国第八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批复中,国务院同意成都高新区享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在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新型创新组织培育、产城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同意将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统筹指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去年11月,在科技部首次公布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中,成都高新区总体排名第三、中西部第一,并先后获批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全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这是一条清晰的路线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形成以成都高新区极核引领、支撑全域成都乃至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到2025年,成都高新区力争实现总产值1.5万亿元,聚集科技企业2万家,形成3—5个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即“三区一极”)。
交通畅行
地铁骨架更加完善
公路整治更加优化
便捷畅通的交通出行,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是市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托,将给大家带来更多便利和幸福感。今年年底,成都市将再开通一条地铁线路——地铁4号线,届时,这条全长21.69公里的东、西方向骨干线,将给市民带来更多的出行便利。就在今年7月25日,地铁1号线南延线实现开通试运营。该线经过高端居住区、休闲区、重点软件产业园等区域,其正式开通试运营后,成都地铁线网中最为重要的“十字骨架”更加完善,地铁在天府新区的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和扩大,更快捷地连接成都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该线的开通,对促进交通缓堵保畅、方便市民快捷出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有力促进天府新区发展提速、推动沿线经济繁荣,从而加快形成新老互动、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城市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成都市还有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加快建设中,它们的相继开通,会让更多市民享受到轨道交通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10月,成都市南北交通“大动脉”红星路南二环至北二环启动综合整治。根据整治方案,红星路道路设计为城市主干道,在现状道路基础上扩宽为40米,双向8车道,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除了优化机动车道,公共交通也将是重点。改造后,全线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尽量设置公交港湾站,避免公交车因进出站上下客影响直行交通流。同时优化公交车站的位置,尽量靠近轨道交通车站、BRT车站,确保公共交通无缝换乘。“我早就盼着红星路改造了,现在路面上的坑洼很多,而且因为各种打围,道路变得歪歪扭扭的。改造后就好了!”市民许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后在双向8车道的路上跑,肯定比现在舒服多了。”每天上下班需要途经红星路的市民张先生充满期待地说。
环境宜居
城市管理精细化
城市品质在提升
成都在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城市管理转型升级向纵深推进,市民在日常生活里,感受到一座城市清爽有序之后,城市品质也悄然得以提升。
近年来,面对面积日益扩大、建设飞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精细化的管理才是打造宜居城市,让市民享受舒适生活的保障。
大城市,细管理。“天府大道、顺城大街、浆洗街……这些道路开上去特别舒服!”这是出租车司机周勇对成都中心城区中小道路提升工程的称赞。成都今年将完成中心城区120条中小街道路面“黑化”,提升路面品质,降低车辆行驶噪音,到2016年底,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黑化率”将达到90%。对广告招牌进行细化规定,有利于实现街道的整洁美观。类似的标准规定还有很多,如环卫设施设置标准、生活垃圾清运作业质量……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城市管理,“严”字当头。成都全面深化“四改六治理”这一大规模民生工程,对城郊结合部、农村环境的“脏乱差”进行集中整治,并将管理触角向社区居民院落延伸,同时全速推进重要街道、区域、高速公路重点节点的综合整治及风貌塑造,提高城乡环境品质。
“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智慧手段的打造,让成都的城市管理变得更有效率。成都数字化城市管理围绕“快速发现和快速处置”这一核心,借力2万余个天网摄像头,实现“全方位监管”。
城市硬件既体现城市实力,也展示城市形象。按照“精致、雅致”的要求,市城管委对交通标牌、道路隔离栏等市政设施进行更换提升,突出统一规范和光彩工程的品质品位,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夜景。
本报记者 王伶雅 缪琴 徐璨 袁弘 王李科 李霞 摄影 谢明刚
新闻推荐
昔日破烂王 今日慈善家 新津老人胡永根20多年助老捐赠3000万元
快年底了,新津老人胡永根(右图)又开始计划冬季送温暖活动了。今年,胡爷爷将继续为全县6个敬老院和12个乡镇的老人送钱、送物。胡爷爷为全县的老人捐钱、捐物已有20多年了,累计金额达3000万元。今年重...
新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