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近日,国家七部委公布全国重点镇名单,成都26个镇登榜,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小镇之“重”,重在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小城镇同首位成都、次级城市一起,共驭“三驾马车”,是省域城镇体系的重要架构;于成都而言,26个重点镇排列出的“新镇容”,不仅是成都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城市品位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
目前,成都市约有169个小城镇,这26个镇得以跻身重点之列,说明其既有独特的魅力,又有强大的潜力。肩负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健康城镇化重任,26个重点镇在城镇规划、产业聚集、民生事业、风貌改造、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有哪些成绩?对未来的发展又有什么打算?《四川日报》派出记者深入这些重点镇进行探究。
今年12月,位于青白江区祥福镇境内的成都大港集团陶瓷市场(二期)即将开业,但早有数百户商家已将市场内的商铺“抢占一空”。
人气旺盛的,不只陶瓷市场一家。祥福镇上,灯具市场、新型建材市场、集装箱物流园区、散货物流园区等各种园区,都被省内外的商家装得满满当当,成为青白江打造千亿物商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化升级的产业布局、便利的政务服务环境,几年来祥福镇已经从最初的一般场镇、重点镇逐步向小城市转型,城市骨架渐显。而祥福镇的变化,正是成都大批乡镇转型突破的缩影。
□本报记者 陈碧红 张彧希
产业之变——激发经济活力
年产值达12亿元的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一度是青白江区城厢镇的支柱性企业,创税曾占全镇税收的大半份额。“但今后以天马轴承为代表的产业将逐步淡出乡镇。”11月12日,城厢镇党委副书记陈兴鹏向记者透露。
小镇转型,以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重要引擎。
2010年,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在青白江正式运行。城厢镇和祥福镇两个毗邻的乡镇成为这个“内陆港口”的主要承载地。两个小镇的机遇也随着一趟趟奔驰呼啸的列车滚滚而来。“几十万个标箱的进进出出,搅热了这里的物流、商流,也给小镇带来了人气。”陈兴鹏说,物流配套成为最先发展起来的产业。短短几年间,一个占地20平方公里、囊括了两园两站三功能区的物流与商贸园区,将两个小镇紧紧包围起来。
也就在此期间,另一个几乎同等重要的机遇悄然到来。
2012年,成都“北改”工程启动。在市场调迁中,五金机电、建材、金属材料、物流等专业市场纷纷北迁,城厢镇成为承接地之一。“中心站的投用给我们带来了‘北改\’项目,也为乡镇的加快转型添了一把力。”在陈兴鹏看来,现代物流产业链至此被真正盘活。
大批人流、商物流涌向城厢镇,上万商家企业纷纷入驻,生活配套、新增流动人口的承接问题很快显现出来。
在乡镇的规划图上,一个崭新的城镇综合发展片区、都市休闲观光旅游区已经划定。借助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棚户区改造,古镇开发成为城厢镇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
政府转型——创造城市新价值
今年初,邛崃市羊安镇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核查认证(年审)工作”的服务窗口,从邛崃市政务服务中心羊安分中心延伸到各村(社区)便民服务室,让全镇广大养老金领取人员在家门口就轻松办理年审业务。
这次尝试,让羊安镇党政班子感受到“权力松绑”带来的高效和便利。“以前资格核查认证都在镇政务服务中心,全镇1万多个人都要到这里来提交各种资料和进行核查,你想想有多麻烦。”羊安镇劳动保障所负责人介绍,政务中心“进村”以后,今年5月底全镇所有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核查认证(年审)工作就完成了。“不仅方便了老百姓,也让政府‘减压\’,能够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的事。”
改革转型,在激发乡镇产业活力、小城市发展潜力的同时,更需要及时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有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才能进一步积极扩大经济社会的管理权限,释放出政策活力。
2005年,新津县花源镇被成都市确定为首批启动建设的优先发展重点镇。此后5年,花源镇建成区面积由不足1平方公里增长到近6平方公里;建城区人口由0.95万人增长到2.9万人;城市化率由31.2%增长到68%;全镇GDP从4.17亿元增长到7.8亿元。时任花源镇党委书记刘永健至今都对“花源速度”津津乐道:“投入大,项目多,每年实施大小项目几十个,投入达几十个亿。”
但高速前行的花源遭遇尴尬:一方面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另一方面,镇政府仍然保持农村形态上的传统架构,相应的自主决策权、公共服务能力等不匹配,体制机制上的束缚越来越明显。而这一尴尬局面不仅影响到经济效率,也让“产业新城”的成长受到束缚。
为此,新津开启了“简政”与“放权”的转型之路。在加快体制创新、继续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三个方面开始探路。
56岁的宋玉芳,曾在花源镇柳河村当过十几年的生产队长。如今,她有了一个新身份:柳河社区经理。在这个拥有599户居民的新型社区里,宋玉芳的主要工作就是建立和掌握“民情档案”。
“谁家有啥大事小事,社区经理都及时帮助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宋玉芳说,以前乡镇没有这种管理体制,村民往往要下很大决心,拿出“吵架干仗”的劲找镇干部协调,可村里没有解决相关事项的权限,往往是“小事拖大,大事拖烂”。
像社区经理这样的新鲜事物,只是花源镇改革探路诸多变化中的一个。如今,该镇还将城区道路保洁、景观绿化、就业指导等项目外包,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花钱养人办事”向“花钱雇人办事”转变,有效缩减了行政运行成本。同时,该镇还将地方财政收入(县级所得)全额留镇,拨付专款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出,从财政体制上有效支撑高水平的城镇风貌建设。
(相关报道见12版)
新闻推荐
想民之所想成民之所愿□张彧希图片由新津县委外宣办提供五津镇低保户杨大爷今年生了场大病,6.6万元的医药费,自己只掏了2600元;得益于场镇改造,花桥镇60多岁的赵玉芳终于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危旧房,即将...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