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物藏于土,因被发掘而急需保护。文物浮于面,或有大量的居民居住,或有各类生产活动在进行,保护成为一难。在四川,规模和文化价值突出的大遗址正面临这样的矛盾。由于遗址面积大、文物多埋在地下,如何让保护与浮于面的生态和产业相融合,成为大遗址的困境。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第三次联盟会议即将在四川召开,四川省现有的10处大遗址保护进展如何?从即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问计大遗址保护》系列报道,将本报记者深入遗址现场的所见全面呈现,探讨大遗址文物保护与文化开发之困。
□胡程 本报记者 陈四四 文/图
距今约4500年宝墩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长期藏于“深闺”不为人识。不久前,宝墩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日前,《宝墩遗址抢救性临时保护设施设计方案》专家论证会举行,“临时”二字格外刺眼。各方说辞颇多疑问。
问时间:
为何只能临时保护?
宝墩遗址发现于1995年,于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先后进行4次考古发掘,是龙山文化时期全国第三大古城。从古城内民居基址的平面布局和出土的各类生产工具和陶片分析,四五千年前这里曾是“部落相连,钟鸣鼎食之家”的繁荣局面。
8月19日,记者来到成都市新津县龙马乡宝墩村。这里绿树葱茏、绿草萋萋,很难相信是一个庞大的遗址,直到看见村道旁矗立着的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资料显示,庄稼掩映的泥土下曾是一座巨大的古城。
宝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成都平原古城址。据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江章华介绍说:“20年前,还能看到残高七八米的古城墙。”而现在,记者眼前的古城墙,仅是树木遮蔽下的矮矮土埂子。
宝墩遗址地处交通不便的乡村,人为和自然破坏严重,加上夯土城墙被任意取用,渐渐失去了身影,剩下大片庄稼地。在成都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颜劲松看来,“宝墩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迫在眉睫。”
保护和展示,首先要制定总体保护规划。颜劲松介绍,但国家文物局刚刚批准宝墩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立项,总体规划从制定到审批,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情急之下,出台了这个“临时”方案。
问方案:
是保护遗址还是打造景观?
根据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建筑与景观设计所的方案,在不干扰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将遗址东北区分为5个节点和4个区域,通过步道串联成完整的遗址环线。方案还包括:对游埂子和宝墩子两段城墙进行保护,通过复土的方式使城墙复原,利用现有民居开设小型陈列馆,展示部分出土文物等。
整个规划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景观打造计划,但能给游客看什么?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的宝墩遗址,虽然进行了4次发掘,却几乎没有出土可观赏性的器物,俨然土埂子的城墙似乎是唯一的看点。可摆在记者面前的这份规划,并没有对城墙有任何的“景点”设计。
要么用草皮对城墙进行保护,再利用虚拟城墙进行展示;要么用玻璃或者灌木丛搭出城墙的轮廓,让人一眼能看出城墙原来什么样、现在什么样,又不会破坏文物本体。文物专家朱小南说,至少应该有点各国比较通行的做法吧。
问专家:
保护遗址如何兼顾西瓜地?
在没有宝墩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的情况下,当前的保护设想,是否科学?临时保护方案刚一出炉,就引来专家质疑。
江章华举例,要复原城墙,就需要计算出当时的城墙有多高,但目前研究暂未有定论。宝墩遗址与同是史前遗址的三星堆、金沙有什么不同?要展示什么内容?还需要系统的研究。
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告诉记者,大遗址保护要惠及民生,是国家一直推行的做法。宝墩遗址的保护展示同样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而临时方案很难全面顾及这些思考。比如,在现在遗址区内,经勘察遗存较多的区域目前是一片西瓜地,将来的遗址保护中,不可能简单把西瓜地刨开了事,还要兼顾瓜农的利益。
[链接 ]
大遗址是指占地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范围较大、有居民生活、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地下文物遗迹,它是构成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史迹的主体。
新闻推荐
□张彧希2013年度,新津县林业和园林局根据市级下达的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任务为2100亩。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核桃1100亩、珍稀林木1000亩。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思路,该县推进区域性、规...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