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举行第二次民企“面对面”座谈——
□本报记者 张守帅 蒋君芳
7月1日,成都市召开第二次民营企业座谈会,这次前来向成都市领导、相关部门和相关区县面对面反映问题的企业有30家。
据成都市非公办统计,在第一次座谈会中,40户企业反映的11大类94个问题,已基本得到妥善处理,企业满意率96.8%,这或是企业踊跃参与“一对一”座谈的重要原因。那么,到底有哪些“疑难杂症”困扰着民营企业在成都的发展?
难题1:政策信息不对称
官方回应:企业家要把政策研究好
“你们看,我们的混凝土生产基地,一点也不脏、乱、差,而且是零排放。”成都宏基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逸云,带着厚厚的照片而来,他希望借助这些“道具”,消除大家对混凝土生产行业的偏见。
开场白之后,他提出一个问题:“根据成都一区一主业规划,企业进园区发展,就要跑到青白江的建材园去,如果需求市场恰在南边,不是南辕北辙?”他实际的困难是,就在当天,其在高新区租用的生产用地期满,在城南找不到合适的栖身之所。
“混凝土供应,最好就近配套。”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天府新区建设对混凝土的需求很大,确实不适合长距离运输。
“做到零污染、零排放,需要有大的环保投入。”吴逸云希望生产用地租期在十年以上,环保投资的“经济账”才收支平衡。
经过讨论,相关部门建议他以流转集体建设用地的方式,在天府新区范围内租用生产用地。
座谈会中,不少民营企业家大倒苦水。但其实很多“苦闷”,在现有政策范围内都能解决。“企业家埋头做事,也要抬头看路。”成都市副市长朱志宏建议,企业家要把政府的政策研究好,政府部门也要把政策宣传好。
难题2:企业转型期“徘徊”
官方回应:顺应成都产业结构调整
姜小力的成都昊华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在新津专门从事有色金属回收,“每天成都主城区的金属垃圾收都收不完。”他梦想把产业做成链条,在初加工的基础上,向深加工延伸。
有关方面建议他将项目放到金堂,那里规划了节能环保产业园,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姜小力很犹豫,不断强调“新津已经形成废品回收的洼地”,似乎对此并不感冒。
成都市建议,顺应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对民营企业家来说,也许是机遇。
新津的另一家企业,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也谋求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上升为成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久前,新津县宣布启动建设西南首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该公司董事长黄志明呼吁,“这一产业应纳入市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在市场拓展、品牌推广、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配套扶持政策。”成都市经信委回应称,已经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个方案。
难题3:推广产品遇各种门槛
官方回应:探索名优目录加保险的方式
“一些工程设立门槛,直接把民营企业排除在外。”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四川省第一家、也是中国新材料行业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但总经理王有治心存“怨言”,“一些政府工程或大企业采购,要求公司从业20年以上,20年前我们在哪儿?”
王有治揣摩设置门槛的出发点,“他们对民营企业的产品安全吃不准,怕出风险。”他坦言,硅宝科技现在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省外销售得很好。
王有治说,民营企业的新产品,往往解决不了首次应用问题,“找不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怎么给使用者“松绑”?葛红林认为,可以探索名优目录加保险的方式推广本土产品。“通过严格质量认证的产品,尝试由保险公司对质量进行担保,降低使用者的经济风险。”
难题4:走出去“受阻”
官方回应:任何时候都要把服务做好
成都财智达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权国,为一件“小事”跑来。“我们迁移了办公场所,税务登记证地址变更却迟迟办不下来。”郑权国说,因为办公地址变更,该公司从成都的一个区搬到了另外一个区,“半年过去了,还在等通知。”
成都市相关部门承诺督办此事。在座谈会结束后的总结会上,成都市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平时工作做好了,企业家就不会到这个会上来了。”
同样的,成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产业要在对外转移中提档升级。成都市提出,做好服务工作,不仅体现在引进时,还体现在转移出去时,不能对这些企业甩手不管,要做好协调工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域西黄泽君)近日,“阳光救助暖万家”——成都市社会救助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新津县举行。宣传周期间,成都市及各区(市)县民政局将向市民宣传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
新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