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流转,如何实现“规模种田”?
□本报记者 张彧希
5月27日,正是水稻栽插时节。新津县安西镇的田间地头,来了许多统一着装的人。指着胸口的公司名称,他们说,“我们是来种地的。”
这让人疑惑,种地的人咋会统一着装?
基本农田来了“田保姆”
他们的带头人叫曹阳,是双流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技术经理。安西镇新漕村村支书车世强开玩笑说,“这是我们的‘雇员\’。”
新漕村1997.3亩土地,今年以“服务外包”的方式整体包给了丰收合作社。插秧时节,丰收合作社的50多台插秧机“突突突”开进该村,帮农民种地。“每年每亩地保底给农民350公斤黄谷,如果卖得好,农民还可以分红。”曹阳说。
安西镇属传统农业乡镇,现有耕地1.2万亩,大部分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历来以种植优质粮油为主。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全镇5个村已有46%的农民集中到安西、月花两个新型社区居住。这导致更多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种田成了种‘应付田\’,种植效益不高。”安西镇副镇长代雷说。
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该镇想出方法:雇人种田、规模经营。和其他地方规模经营不同,安西以不流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前提,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外包”给大汉仓和双流丰收等5家专业合作社,实现粮食生产的“大园区、小业主”规模经营模式。“统一品种、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收购,全程社会化、机械化服务。”代雷说。
今年安西镇通过‘带田入社\’和‘生产托管\’两种方式,共实施了4700余亩粮食规模化机械化经营项目。
除了新漕村,永丰村则把打田、插秧、收割三个环节分别外包给三家合作社,农民出托管费,等到收获季节拿着口袋装黄谷就行。
也有村民还在种地。68岁的新漕村村民苟子清就受雇于丰收合作社,天天到别人的地里上班。“有农机,插完一亩地只需20分钟。”在过去,即便10个人一起插,也需要4个小时才能完成。
赚钱不赚钱 账该怎么算
按照丰收合作社的分红计划,农民每年每亩地的收入在1100元左右,而过去农民自己种地,一亩地大概收入1400元。生产外包了,农民是不是赚不到钱了?“账不该那么算。”车世强说,“有人帮着种地,农民就可以出去打工,每个月能有两三千元收入。”
永丰村的邓文进这几天专门从城里回到村,在丰收合作社开插秧机。他插一亩地公司给36元,每天能插20来亩,除去油钱,每天500元轻松到手。农忙一完,他又回城打工,“一年赚七八万没问题。”
去年,新漕村名列成都市“市级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过6800多元。“外包”解放了更多劳动力,也让村民有了更多赚钱机会。车世强说,今年农民人均总收入目标是上万元。
不是每个村都能像新漕村一样当“甩手掌柜”。永丰村村民要享受“服务”,就得先交托管费。
即便如此,村民鲁开全算完账还是说“划得来”:请大汉仓插秧每亩220元;打田每亩70元;机收每亩80元;村上请人放水每亩10元,一共是380元。其中,县财政可解决120元,算下来每亩成本260元。“按照传统方式,光插秧子一亩地就要200多元成本,这还不算人家帮你插秧,你办招待的费用。”
这笔“划得来”的账,让永丰村村民“入托”的积极性很高。1720亩土地的托管费20多天时间里就收齐了。
支付了“服务费”后,鲁开全来到新津县城一家百货公司打工,粗算一年收入也能达到4万多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立峰记者张彧希)10月21日,记者从第十四届西博会天府新区新津分区投资说明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新津县人民政府举办的投资说明会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就绪,将于25日上午在成都世纪城娇子国际会...
新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