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都区蜀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一楼,有一间名叫“香因堂”的诊断室。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有寻找香城百姓病因和“相因便宜”谐音之意。
诊室的特别之处当然不止名字。它是由来自新都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区医院”)的支援小组组建,专门提供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DR、CT、MRI读片咨询,药物使用指导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心原来的短板。同时建立的“香因堂在线小讲堂”微信群,也全面开放给中心医护人员,大家有工作上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提问。
在大家眼中,“香因堂”就是社区与区医院的摆渡车,摆渡了医疗技术、服务理念、管理经验和学习氛围,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提升。“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区医院医生郑莎说。
建立“香因堂”
双向转诊以医疗需求为导向
不久前,家住万和小区的黄大爷经历了惊险一幕:因为连续咳嗽咳痰一周,他来到中心求助并被收治入院。入院的第三天晚上,他突感胸闷、难受,值班医生赶紧为他做了心电图并传到“香因堂在线小讲堂”微信群,“香因堂”刁明锐医生(区医院心内科)一看,发现是心肌梗死!他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一边联系救护车,一边安排科室准备病床。从黄大爷社区发病到住进区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整个过程仅用了40分钟。
为何如此迅速?原来,中心采取的是以医疗需求为导向的双向转诊,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来上转病人需要自己到区医院门诊登记再办理入院手续,缺乏具体对接医生的模式,“转诊环节减少了,转诊时间大大缩短了,病人自然可以得到最及时的救治。”刁明锐说。
其实,支援小组刚到中心时就制定了两个重点工作目标,一是提升中心医护人员诊疗水平,二是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此,他们成立了“香因堂”诊断室,建立了微信群,面向社区居民和中心的医护人员提供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等服务,并建立了以医疗需求为导向的双向转诊——中心能够治疗的病人,首先在中心接受治疗,中心解决不了经香因堂会诊需要到区医院治疗的,通过绿色通道直接上转入科,病情好转时又下转回到中心进行康复。
实现“五个一”
“香因堂”在医疗擂台上获奖
如今的“香因堂”已经实现了“五个一”,即每天有医生坐诊、每周有教学查房、每月有疑难病例多学科联合讨论、每月第三周周三有专题讲座、每季度有医疗质控检查,逐步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
为了扩大“香因堂”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受益,支援小组还组建了一支“香因堂医疗志愿服务队”。除了完成对中心的支援任务以外,从去年5月开始,服务队将目光投向居民小区、企业和学校,制作了现场救护宣传展板和宣传单,并深入居民小区,提供现场救护公益培训,还吸引了医院的部分同事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届全国医院擂台赛(县域类)西南赛区决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主题中,“香因堂:社区与医院的摆渡车”获得了“最具价值案例奖”,这种模式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认为其很有推广和借鉴的价值。
“‘香因堂’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了基层医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带动了基层医院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长远来看,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提升群众的就医体验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郑莎说。邝琰 本报记者 彭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梅)2019年12月31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自验式通水试验启动仪式在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狮子岭泄水渠举行,标...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