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都区的四川永星电子有限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员工成长、成才设计一系列激励措施。成立企业大学培养高端技术、管理人才,成立技师工作室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实施现代“师徒制”,新入职员工快速融入新团队;通过党建带群建,树党员旗帜建战斗堡垒。和谐的劳动关系,让员工也以爱厂如家的情怀回馈企业。
在新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新都作为传统工业强区,大中小各类企业众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新都区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谐劳动关系构建驶入“快车道”,在全国率先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目前,已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定为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两个产业园区、一家企业获得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及企业称号。
一个体系
多维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多元共建体系
结合新都区实际,建立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多元共建体系,充分发挥劳动关系多元主体作用,有效解决新都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劳动关系治理难题。
——培育多元化主体,充分发挥镇(街道)、村(社区)的源头作用,创新源头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的方法。引导劳企双方开展自主协调,做到“有事好商量”,形成形式灵活多样的沟通协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协调作用。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专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打造多功能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集创业就业、人才交流、矛盾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等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
打造劳动关系纠纷监测预警平台,对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参保缴费、劳动争议、用工动态、工资支付、企业经营状况等事项进行监测。
打造劳动争议多元调处平台,进一步完善企业组织和解,镇(街道)、园区组织调解,区法律援助中心提供法律援助,区仲裁委实施仲裁的三级台阶式调解方式。建立“1+1+N”(区仲裁院+区人民法院+区仲裁委成员单位、镇街、园区及社会力量等)劳动争议调处模式。
——提供多样化服务,提供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建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重点聚焦服务小微企业;提供外来务工人员社会融合均等化服务;大力开展主题沙龙和政策培训,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六项创新
创新一
强化党建引领力 构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组织指导和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难题的实践经验。持续提升党组织在依法保障职工权益、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营造劳动关系良好氛围中的引领力。
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党组织的重要议事和决策范围,发挥党组织引领企业发展的主心骨作用。探索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双培养机制”,将企业出资人、管理层培养成为党员,将优秀党员职工培养成为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建立产业园区“1+N+N”联合组织生活会制度。
积极引导企业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充分激发党员职工干事活力。增进员工关怀,建立党组织联系服务职工的制度。健全党组织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困难,增进员工人文关怀的方法。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服务综合体,打造“蓉漂·先锋之家”实体化项目。通过独特的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构建职工与企业命运共同体。
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参与解决重大问题的工作机制,特别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常态化开展联合生活会,共同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建立党组织对企业监督机制,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建立党组织参与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动员党员代表主动担任劳动关系协调员,参与企业内部调解。
创新二
建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激发干事活力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探索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形成高效的执行力和凝聚力,推动形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纳入成员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评价和区政府年度专项目标考核;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纳入全区深改项目具体落实和督导。
以《成都市新都区劳动关系和谐程度考核评价规范》为考核依据,从劳动关系外部环境、劳动关系体制机制、劳动关系运行和协调、劳动关系表现和产出、劳动关系满意度五个维度设置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指标,委托第三方机构考核评价新都区各镇(街道)、园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成效。
出台激励政策,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减少劳动保障主动监察频次,在没有投诉举报及相关部门提请社保稽核的情况下,可免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稽核,在诚信建设、评先评优、培训指导、公共服务等方面可以优先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
创新三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建立劳动关系监测预警机制,对企业劳动关系可能出现的风险予以监测预警,做到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群体性事件零发生。
据介绍,新都区探索建立劳动关系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重点关注失业率和岗位流失率、企业经济效益、欠薪案件、劳动争议案件等指标的变化。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大数据分析应用、基层信息员报送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多渠道收集监测数据信息,实时掌握劳动关系动态变化。加强与公安、信访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劳动关系风险监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商研判制度,定期研判劳动关系风险,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对劳动关系风险实行三级预警制度,将辖区内劳动关系划分为“充分和谐、比较充分和谐、基本和谐、不和谐”4个等级,做到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全力消除不稳定因素。
创新四
创新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劳动者权益更有保障
建立特殊工时管理制度,形成“目录清晰、市场适应、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特殊工时管理新模式。
对于特殊工时制度审批程序,新都区按照“放管服”要求,积极推行“不见面审批”,打造“智慧”审批,提升经办效率、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进一步规范行业岗位名称,建立岗位目录清单;建立岗位审查机制,对新经济及新产业发展下出现的新岗位,邀请专家及相关组织对岗位范围、属性和名称进行规范,梳理适用特殊工时的岗位目录清单,逐步探索形成本地区岗位清单管理办法。
健全劳动用工监督“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强化用人单位申请实行特殊工时的程序合法性,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建立诚信制度和激励惩戒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建立特殊工时管理台账;探索特殊工时制度有关适用标准;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创新五
聚焦小微企业 提供更优劳动关系公共服务
提供小微企业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满足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降低企业用工法律风险,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打造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中心,整合劳动关系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体系,吸引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多种社会力量进驻,为新都区内企业和职工提供一站式劳动关系公共服务。
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数据库,将新都区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取得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或者劳动关系协调员资格证的人员纳入人力资源共享数据库,通过“劳动关系共享服务平台”统一调配,引导其参与劳动关系调解、业务培训、政策宣讲等活动。
形成贯穿劳动关系全过程的公共服务清单,梳理区内机关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整体状况,形成模块化服务清单,重点为小微企业提供薪酬制度设计、劳动关系政策法规咨询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劳动关系公共服务。
创新六
发挥龙头企业引导作用 打造示范引领效应
充分发挥新都龙头企业在各行业供应链中的优势作用,示范引领全供应链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依托龙头企业在供应链上的绝对优势,让其更多承担对其他企业的监督和指导责任,从而促进整个行业劳动关系的改善。
督促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工会组织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和集体协商,带头创建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增进龙头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通过组织开展新都区人力资源管理成长营、香城法治大讲堂、劳动关系主题沙龙等活动,形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格局,整体提升新都区和谐劳动关系水平。
新闻推荐
成都市新都区扬帆学校四年级二班吴欣芮一年前,我成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跟着妈妈过。我妈妈每天都起早贪黑,辛苦地...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