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成都新都区斑竹园镇的三河村,7年前这里还是无人问津的僻静小村。
2012年,三河村党支部被评为镇上的“软弱涣散”党组织,在全镇24个村中评分排名倒数第二,村民收入长期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大家颇有怨言。
2013年,在换届选举中,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80后”谭杰当选村支书。想致富,先修路——新一届村支部从农村环境和综合治理入手,修整道路和沟渠,并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柚子、葡萄、无花果等作物。
同时,基于村子离成都城区较近,村里年轻人多,热爱足球运动的人也不少。三河村成立了成都市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农民足球俱乐部。
村子从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需要抓手,谭杰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新想法:他牵头统筹村集体资金、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多方投入,2015年、2016年分别在村里建设了2个塑胶草坪足球场,这也是成都农村第一次修建七人制足球场。
随后,村子开始定期组织开展足球联赛。“第一次举行足球赛的那天,也迎来了三河村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堵车。”谭杰记忆犹新。
围绕着足球带来的人气,村里每年都开展足球联赛、培养少年足球苗子等活动,建立了足球餐厅、农产品超市、垂钓场、农家乐、休闲农场、现代民宿,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成都足球第一村”,带动了更多社会项目前来投资,还举办了被村民亲切称为“菜花”音乐节的斑竹园星空音乐节。
如今,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醒目、巨大的“大力神”奖杯雕像,平整干净的柏油路直通村活动中心。绿茵球场前,刷脸才能进入的会员制球员更衣室、24小时无人超市、雅致的音乐餐吧……足球、音乐成了三河村远近闻名的两张名片。
“现在我们村跟城里一样热闹,环境比城市还好。”村民刘云根说。
“泡”出来的新生活
滚烫的开水倒进去,茶叶逐渐舒展开来,不一会儿,满室飘着茶香。早起泡一壶茶,是47岁的刘文清每天的习惯。
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以绿茶闻名,这里自古种植茶叶,现今在成佳镇境内仍然保留着一段长约2公里的茶马古道。
守着这么好的茶资源,刘文清一家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家里的六七亩茶园种不过来,采的茶也打不开销路,一年也就几千元收入,子女只能出去打工。
“当时大家想办个合作社一起把茶叶搞出钱来,但是具体怎么办,我们也不晓得。”刘文清说,村民们的想法传到了村党支部书记陈昌文耳中。“和大家一商量,当即拍板建立合作社,共同出钱,一起致富!”
坐言起行,2018年11月,村里贴出了一张集资告示,准备筹建旅游专业合作社,依托传统茶文化、茶资源,搞民宿、茶采摘等综合旅游,带动村子发展。
“村民自愿入股,一万元一股,一个星期为限。”陈昌文说,原本没啥信心,结果村里66户人家积极参与,多的认购10股,少的两三股。50多岁的村民曾庆彬,身患疾病,家里很穷,也拿出积蓄5000元坚持认购0.5股,村民热情之高始料未及。
筹集了112.5万元——平静的山村热闹了起来,合作社很快成立,民宿也拔地而起。
今年6月,村里第一批民宿正式开业,国庆节期间,一房难求。村里的茶产业也日益壮大,茶叶采摘也成为成都市民的新休闲方式。
成佳镇新建绿道11.3公里,串联起村子、茶园、特色街区;茶园里新栽种了海棠、茶花、紫荆等,逐步形成茶海花田景观。
“现在,镇上引进了茶叶加工企业60余家。同时,绿道也串联起了吃喝玩乐一条线,绿道沿线分布了4个市民游学体验基地,可以采茶、制茶、学习茶艺,周末很多市民都来这里忙中偷闲。”成佳镇党委委员杨敏说。
新华社成都11月16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谭立鹏)为努力提升产业功能区职工技能水平,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搭建新都区职工技能展示平台,日前,由新都区总工会、新...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