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
成都新都区的石板滩镇,距市区不过二十多公里,作为一个老成都,我居然从没去过。前几天,有机会和朋友去玩了大半天,发现这个老镇很有看头。
石板滩还有没有石滩,这是大伙最关心的事,但我们在石板滩转了好大一圈,都没看到什么石板,但“石板”的遗韵还在。
石板滩镇的历史很早。它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因穿城而过的西江河滩上的石板坚硬丰富而得名。过去,石板滩镇是成都府东面的“东山五大场镇”之首,此地山清水秀,出产丰富,尤其是红海椒“二荆条”享誉川西坝子。有这么好的红海椒,它的伴生品当然也少不了。那天下午,我们在镇上看到一家土法晒制酱料食品的老作坊,屋子很旧,大院坝,作坊里只两三人,似乎有些冷清,但每个人专心做自己的事情。露天凉台上,几十个大瓦缸里分别装着各种正在发酵的酱料,用竹编的盖子盖着。揭开看,黑油油的,嗅起来浓香扑鼻。院坝里,那些手工的器具和构件让人觉得既新奇又很亲切。
我的三叔对石板滩很有感情,他曾讲,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从绵阳师专毕业,参加工作的地方就是石板滩小学,学校就在今天的文昌宫旧址。光阴如梭,三叔默默地在这个小镇呆了六十多年,日子和学校门前的大榕树一样,年年岁岁,朝去暮来,他教过的孩子们也一茬茬地从童年到中年,从故乡到异乡……那天我有意识找到那所学校的旧址,什么也看不到了,听说新校区现已搬到和平街了,所幸还留下三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榕树,这些植物见证了这个时代、这个小镇、这个学校的巨大变迁。我三叔现已是八十七岁高龄的老人,早已离休,我听他经常念叨,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回石板滩去看看。
石板滩当年的火神庙名气很大,如今幸好没拆,只是被下面的商铺“喧宾夺主”挡住了大半个身子:灰色的瓦,青色的砖,神兽雕饰,都被临街花花绿绿的服装店和家电店遮掩了。石板滩火神庙,曾经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来祈福和赶庙会。我们川西坝子的乡村在修房子时,需要在瓦房中间架一道脊梁,会搞个上梁仪式,主要是祈福,祈求平安。让人诧异的是,这次我在火神庙,只看到房顶弧形的瓦,而没看到正中的脊梁。我印象中,这种建筑风格只有在福建一带才能看到,在川西坝子能看到这种无脊房顶颇为惊奇。陪同我们参观的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说,过去石板滩镇的住房很老,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清朝时期从福广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他们初到时按客家方式修建了这样的拱式房顶。这,大约也是客家人对故乡的一种怀念吧。
我觉得石板滩是一本历史大书,内容丰厚而样本黄旧,含有大量值得慢慢咀嚼的东西。比如釆风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人津津乐道生长于本地的一位女英雄——晚清的廖观音。史料记载,1902年,年仅十七岁的廖观音在石板滩举行武装起义,率领数千义和团勇士攻打成都府,后被俘遇害。这次,我们在石板滩廖氏宗祠旧址,还看到了供奉廖观音的一座神龛,香火不断。
如今,石板滩也是个与时代接轨的新古镇了,不只是高大的楼房和车水马龙的街景,更多是人的精神面貌。那天傍晚,我们从酱料作坊出来,看见几位穿着时尚的女子居然随着摇滚音乐翩翩起舞,她们动作优美,舞姿娴熟——原来,她们是临街商铺的营业员,一时闲着没事儿,就翩翩起舞,既健身又过了一把表演瘾。这,也是石板滩民俗文化的一道新风景。
新闻推荐
日前,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公安局在新都区桂林小学校联合开展了全市教育系统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及“人防”机制建设交流...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