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十八般武艺”
□新华社记者 吴光于 轩玉珏
从城市社区到工厂车间,从乡村的田间地头到一个个公安派出所、基层人民法院……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持续健全以党建引领、公调对接、诉源治理、资源整合为核心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成功化解各类纠纷398.6万件,成功率98.6%,初步实现了“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党建引领激活共建“细胞”
“过去每逢4月到6月虫草采挖季,我们都提心吊胆,生怕哪里又出了纠纷。”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沙德镇党委书记鲁德华说。
2017年,甘孜州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法宣前置、矛盾联调、管服全程、边界共治”的管理模式。每当虫草季来临,群众到哪里,临时党支部就延伸到哪里。皮肤黝黑的鲁德华对记者说,在这样的理念下,甘孜州在虫草产区设立的采集点临时党支部多达280个。
在两个多月时间里,鲁德华和他所在的临时党支部所有成员都住在山上,每天8点起床开始巡逻询问,及时排查矛盾纠纷。此外,帐篷夜校、马背法庭、矛盾纠纷临时调解点和便民服务中心,都随着临时党支部的建立来到虫草产区,连接起基层服务“最后一米”。四川藏区23年来首次实现在虫草采挖季节无群体性纠纷和械斗事件。
在绵阳市迎宾社区,每名社区干部每月入户走访20户居民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化解矛盾。在党建引领下,社区成立了16支居民志愿服务队,着力解决困难户公租房、流动儿童关爱、就业帮扶等,基层自治能力大幅提高。
“四川省在探索矛盾多元化解中,正是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在各级调解组织和网格中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激活了社区、村组这一社会治理的细胞。”四川省委政法委书记邓勇说。
多方联动
搭建共治平台
2016年,名山区将人民调解组织搭建在茶产业链上,为茶农茶商茶企打通了解决纠纷的“绿色通道”。
在茅河乡,乡政府还聘请了24名知名法律专家,对矛盾纠纷进行分类化解。不久前,一位福建茶商与茶农谈好以每株8分钱的价格收购茶苗,就在付了首笔款项后,茶商发现自己弄错了品种,拒绝支付尾款。而茶农已将所有茶苗从地里拔出,要求福建茶商全额赔款。僵持之际,茅河乡茶产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出面为茶农另寻买家,最终以5分钱一株的价格成交,福建茶商弥补差价损失,矛盾圆满解决。
成都市大邑县的东岳花苑社区是全县最大的农民安置区,针对农民安置区痛点问题,当地党委政府在社区里搭建起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社区调解、智慧社区、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七大平台,推进“无讼社区”创建。
前端化解矛盾共享和谐成果
四川省排查受理的矛盾纠纷中,由邻里婚姻家庭关系、财产、合同、消费、人身伤害以及交通事故引发的占了85%。对此,四川以“公调对接”“诉源治理”为突破口,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将绝大部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我们推动人民调解进驻派出所,2017年实现城区派出所全覆盖,2018年将实现重点乡镇派出所全覆盖,形成‘服务不缺位、纠纷不激化、问题不出所、矛盾不上交’的‘公调对接’机制,受到基层干警和群众欢迎。”四川省政法委副书记杨勇说。
2016年9月,成都市新都区城东派出所在与街道、综治部门反复协调后,主动将新都区司法局的调解员请进了派出所,并专门设立了人民调解室。通过这样的“公调对接”,成功解决了98%的非警务矛盾纠纷。
在成都、眉山、遂宁等地,法院以能调尽调、前端化解为目标,开展“诉源治理”,形成了从诉前到诉中逐级分层治理的调解新模式。成都法院还打造了 “和合智解”多元化解纷平台,让群众在社区调解室就能连线到调解专家、法官。
目前,四川坚持调解贴近群众、贴近需求的思路已初见成效。2017年四川省刑事立案数下降21.2%,每10万人命案发案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
(据新华社成都11月13日电)
新闻推荐
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困难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意见》困难老人将获更多养老服务补贴
■对居家和社区养老的低保家庭中的自理老年人及低保边缘家庭中的中度及重度失能老年人每年给予600元基本养老服务补贴,比...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