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新都新闻 > 正文

百余种川剧唱本古籍 戏里戏外有妙味

来源:四川日报 2018-06-15 07:10   https://www.yybnet.net/

剧本上刻画了济颠和尚、宋妃陈娘娘、公公千岁三个人物。成都图书馆供图

成都图书馆馆藏的川剧剧本。本报记者吴梦琳摄

川剧是四川人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四川省川剧院供图

□本报记者吴梦琳

6月8日,记者来到成都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人员正在对馆藏川剧剧本、唱词等进行整理。“经过初步整理,成都图书馆收藏着以清末民国初期为主的100余种川剧唱词、剧本等,可从中一窥当年川剧的发展盛况。”成都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肖娇娇告诉记者,这些本子,基本都是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坊刻本。从内容上来看,也并非仅供川剧演员演出使用,而更多的是供戏迷和普通市井百姓阅读、休闲使用,足见当时川剧的普及和繁盛。

种类多

“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多种结局

作为一种传统地方戏剧,川剧不论表演形式还是演出剧目,种类都十分丰富。

西南民族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家袁定基介绍,川剧的形成,主要源于清朝初期的大规模移民入川,带来了各地不同的剧种,不同声腔在四川“交汇合流”。同时融入本土民间歌谣、说唱、杂耍等,从而形成集合“昆、高、弹、胡、灯”五种声腔的川剧。

在成都图书馆所藏100余种剧本中,内容涉及历史、世情、志怪、杂录、传奇、箴规等多种类型,不少是经典的戏剧故事。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柳荫记》,讲述了广为人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故事,直到今天仍是川剧经典剧目。

这个故事在不少剧种中都被反复演绎,也有不同剧名。根据1909年出版的傅崇矩所著的《成都通览》中记载,当时四川已有《柳荫记》的全本演出。而京剧的《柳荫记》,正是上世纪50年代马彥祥先生根据川剧剧本所改编而成的。

肖娇娇告诉记者,在馆藏的川剧剧本中,有好几本《柳荫记》,既有全本,也有折子戏,虽然主体故事结构相同,但也有不一样的有趣细节。“其中一本《柳荫记》全本剧本上,梁山伯和祝英台最后不是化蝶,而是化为鸟比翼齐飞了。”肖娇娇说,而另一本《柳荫记》上,结局是祝英台来到梁山伯的墓前,石墓突然打开,祝英台走进棺椁之中坟墓合拢。“还有一些人物角色设置、部分情节等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川剧独有的《英台骂媒》经典折子戏,唱词激烈、大快人心,被认为充分体现了“川妹子”的麻利泼辣和直率倔强的性格,过去一段时间备受戏迷们喜爱。“不少戏剧的精华就在折子戏,甚至有一些跟主线故事本身关系不大,而是从支线延伸发散开来,但内容能够衍化得十分丰富精彩,一个故事生出很多故事。”袁定基说,例如川剧中的《请医》,故事主要讲述一个人生病了,另一个人去帮他请医生,但其中很经典的一出折子戏就是去请医生时,医生讲述自己从前给别人看病发生的故事,这样一讲就能延伸出很丰富的内容了。

流传广

坊刻本佐证当年川剧的繁盛

成都图书馆馆藏的川剧剧本和唱词,大多为坊刻本,来源地除了当时的古卧龙桥外,还有如今的成都新都以及四川其他地区。从其纸张质量和印刷粗糙程度,可见大部分是来自各地的小作坊,这也佐证了当年川剧的普及和繁盛。

记者注意到,一本川剧《济公传》剧本上,除了有唱词,还有绘图,刻画了济颠和尚、宋妃陈娘娘、公公千岁3个人物。“这些坊刻本,大多应该是出自当时不知名的前店后厂式小作坊,即后面刻书前面卖。”肖娇娇认为,从内容和排版来看,也并非完全是供演员们演出使用,更多的是供普通的群众阅读和休闲使用。

据《成都通览》中记载,那个时候,成都艺人和戏班众多,群众“好看戏,虽忍饥受寒亦不去,晒烈日中亦自甘”。“从清朝中期开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川剧都十分兴盛,普及很广,上至官员,下到市井百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爱看戏。”袁定基说,此外,各种民间民俗活动、节日集会、祝寿贺喜以及红白喜事等,也都是与川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有了这么多低成本的坊刻本出现,让广大戏迷们能够买上几本,没事就翻来看看,跟着唱上几句。

其中,一些坊刻本上,标注着由成都古卧龙桥的书庄所刻。据了解,位于如今成都盐市口附近的古卧龙桥,过去就是刻书的作坊集中地,不少坊刻本就是出自这里。袁定基回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成都街头还能买到古卧龙桥的坊刻本川剧剧本,两三分钱一本。

此外,馆藏中还有一部分手抄本,虽然无法具体考证抄写者是谁,但从歪歪扭扭的字迹来看,应该并非出自文人雅士之手,而是来自市井百姓。“抄写者除了川剧民间艺人,也有可能是街上某一个店铺的伙计,刚刚开始学习写字,就拿川剧剧本来抄写练手。”袁定基说,这也证明了川剧在基层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

生活味

四川方言唱词妙味无限

“莫得”“该背时”“好怄哦”“搞啥子”……记者注意到,在这些川剧剧本古籍中,有不少至今仍在使用的典型四川方言出现。

实际上,作为一种地方戏剧,除了表演形式和声腔以外,一直以来,川剧的语言,也被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研究,并被认为是川剧的一个重要标志。上世纪60年代,文化名人巴金曾专门给成都市川剧院来信,在信中说自己“自小就爱看戏”,离开故土在上海看到川戏时“有一种旧友重逢的感情”,并评价川剧不仅是剧目多而好,表演有独特的风格,台词精练而又风趣,生活味道很浓。

“川剧由多种戏种交融而来,如今也形成了不同流派,但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使用‘西南官话\’即四川话演唱。”袁定基说,在生活中,四川人就喜欢说,热爱“摆龙门阵”,且语言直白生动,川剧正是在四川话语言体系基础上形成的,拥有四川人的幽默风趣和生动活泼,生活化的语言艺术运用得十分自如,就算是要骂人,也是拐弯抹角地用其他语言来表达,更能烘托幽默诙谐的气氛,显得妙味无限。“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川剧能够如此受欢迎,不论是小孩或者大人,或者是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底层劳动人民,都能够看得懂、听得懂。”

“川剧的传承本身就是具有流动性的,从日常的四川人生活中汲取了不少内容。”肖娇娇说,即使是经典的故事,例如济公、杨家将、三国戏等,从文本层面来说,也充满着四川的地域特色,加入了地方歇后语和方言俚语。

虽然语言直白,但内容有时却引人深思。在川剧《做文章》中有一段:“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箱好过年”,至今仍流传,讽刺懒于学习不思进取的人,《做文章》也多次被改编成其他剧种而搬上舞台。

新闻推荐

成都市新都区推“最多跑一次”改革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殷航)6月5日,记者从成都市新都区规划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区规划局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在规划审批...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百余种川剧唱本古籍 戏里戏外有妙味)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