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新都新闻 > 正文

杨升庵:从状元到“戍仙”

来源:四川政协报 2017-09-05 14:59   https://www.yybnet.net/

■杨 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大明王朝享国276年,若问家喻户晓的诗词作品,这首《临江仙》自嘉靖末年便在民间传唱。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它置于《三国演义》卷首以后,影响更大。词中的历史兴衰之感,人生浮沉之慨,数百年之后的今天读来,仍让人痛快淋漓。

这一首词,乃是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有着“千古第一戍仙人”之称的四川新都人杨慎(民间更喜欢称他为杨升庵)所填。

“戍仙”这个颇有些奇特的称号,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在万历年间为升庵所取。作为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异端”,卓吾先生一双厉目审视古今,能入他法眼的人寥寥无几。他喜爱杨升庵的才华,更为他坎坷的际遇愤愤不平。他说:“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于百世也。”接着,他从湖北麻城龙潭湖边的隐居之所抬起头来,眺望着四川的方向,大发感慨,将杨升庵与李白、苏轼并举:“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他恨不得自己早生几十年,为杨升庵当个端茶磨墨的书僮,跟随他远赴云南,老死边关。

作为著名的状元郎,杨升庵本来完全可以在北京城里过着优裕的“帝王师”生活,却偏偏不肯让自己的内心屈从于苟且,于37岁那年毅然决然挺身而出,在时人视为蛮荒之地的云南边陲书写了自己长达35年既悲且壮的传奇生涯,从“等因奉此”的官员变成了一代文化使者,成就了自己圣人般的伟业与声名。

名动京华

少年杨慎师从李东阳

大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十一月初六,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晓顺胡同的一处中等规模的四合院里,诞生了一个婴儿。婴儿哭声洪亮,让门外等候的父亲欢喜不已。他面朝四川新都方向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心里暗暗说道:列祖列宗保佑,我杨家终于后继有人了。

婴儿的父亲杨廷和这一年已近30岁了。他在朝中担任翰林检讨,官级虽仅为从七品,却担负着在皇帝殿试时收试卷的重任。结婚多年来,他一直苦于膝下无子,这一下天遂人愿,他急忙遣人将这一喜讯告知父亲——在负责传旨的行人司担任正七品司正的杨春。52岁的杨春闻讯大喜,按照家谱排行,亲自给自己的嫡长孙选了一个富含深意的名与字:名慎,字用修。希望他一生谨慎立世,读书应当先从经世致用入手,莫做空头学问。

刚呱呱坠地的杨慎还不知道自己是诞生在了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祖上原本世居江西吉安。元代末年迁至湖北孝感,后因躲避战火,迁移到四川新都。从曾祖父杨玫科举及第开始,一门五世为官,被后人誉为: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

书香世家的熏染让杨慎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文学上的天才。11岁那年夏天,他试着作了一首诗呈给父亲。其时杨廷和正官运亨通,担任着《大明会典》总裁官。他一方面惊喜于儿子的文才,一方面却又因诗中一句“一盏孤灯照玉堂”所流露的孤独情绪暗暗担忧。多年的官场历练让他发现,文才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又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伤害,尤其在官场上,无灾无难到公卿的大都是一些见风使舵之辈。

少年杨慎怎能明了父亲心中的微妙?此时的他正一门心思沉浸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里。从6岁开始,他就跟随母亲读诵唐诗。与同时期接触的四书五经不同,唐诗里的每个字单独看起来是那么的平常,可是一组合成句子,音韵起落间突然就爆发出了一种奇妙的力量,让人随之悲伤,随之昂扬,随之浅吟低唱……

唐诗为杨慎早慧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父亲忙于官场事务,体弱多病的母亲充当了多重角色,对他既慈爱,又严格。然而在他12岁那年正月,母亲因病离世,令少年杨慎“极其悲号,废食骨立”。这年四月,杨慎祖母去世,他跟随父亲回到了新都,第一次接触了蜀地风情,就此热烈地爱上了故乡的山山水水。

从北京到四川,经历了几番北国风光与蜀水巴山的洗礼,杨慎诗兴勃发,写下了《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马嵬坡》等诗,受到著名学者李东阳的激赏。在李东阳的教导下,少年杨慎出落成了一个饱读诗书、志存高远的青年。他渴望着像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那样,在科举中一鸣惊人!

大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21岁的杨慎踌躇满志地走进了科举试场。然而在前方等待着他的,却是过山车一般的命运!

春风得意

状元郎登上天子堂

从举子通往状元的路上,命运第一次给杨慎开了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

正德三年三月,以四川举子身份出现的杨慎到北京参加会试。主考官读到他的文章后,大为赞赏,将其试卷勾为第一名。当天晚上,主考官按捺不住对好文章的欣赏之情,又将他的试卷抽出来,在灯下反复斟阅,谁知烛花突然掉落下来,不偏不倚正好将试卷烧了个洞。

青年杨慎就此名落孙山。此时已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父亲杨廷和,特地叫人从广东端州挑选了一块精美的端砚送给儿子,并题了一段跋在上面:爰采端溪,形就质琢。乃其方圆,非金非璞。圣贤之基,天地之毂……

读着这一段语重心长的告诫,杨慎的心渐渐安静下来,他重新闭门读书,为三年后的会试暗暗积蓄力量。

春风得意的时刻终于到来: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24岁的杨慎通过会试,取得第二名的名次后,同350名考生一起参加由明武宗亲自主持的殿试。武宗要求考生们围绕“创业以武,守成以文”这个题目进行论述。杨慎早有准备,他援经引史,洋洋洒洒,写成了一篇大文章,开头便气势不凡:臣闻帝王之御天下也,有出治之全德,有保治之全功。文武并用,出治之全德也;兵农相资,保治之全功也……

文章一出,主考官竞相传阅。明武宗大为高兴,遂将其置于“殿试第一”并“授翰林院修撰”。24岁的状元杨慎就此成为大明王朝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然而当大家纷纷前去祝贺时,他的父亲、时任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杨廷和却忧心忡忡地说道:“身列宰辅,子魁大廷,盛满已极,酒阑人散时矣。”

初登政坛的新科状元杨慎满心以为,自己就此可以把满腹经纶贡献给朱明王朝,成就那“君明臣贤”的局面,为天下苍生造福,却忘了那句古老的警语:伴君如伴虎。果然,状元与皇帝之间的蜜月并没有持续多久。6年后,正德十二年八月,一向喜爱在民间游玩、不理朝政的明武宗在身边亲随太监的簇拥下,又一次微服出游,远行至居庸关,一个多月不上朝。天下议论纷纷,担任殿试掌卷官的杨慎痛心不已,愤然作了一首《丁丑九日》:燕台九日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关塞骅骝迷去路,朔风鸿雁滞归音……诗句不胫而走,武宗听说后怫然不悦。3个月后,见明武宗依然未回朝廷理政,杨慎便上了一道谏书,极力请求武宗回朝,却被太监们压了下来。他十分失望,恹恹地上了一道表,称病回到了家乡新都,期待家乡清秀的景色能抚慰自己悲凉的内心。

两遭“廷杖”

“帝王师”流放永昌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31岁的正德皇帝终于在声色犬马中一命呜呼。由于他并无子嗣,在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极力主张下,他的从弟、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明世宗。第二年,世宗改年号为嘉靖,开始了自己长达45年的帝王生涯。七月,世宗任命34岁的杨慎担任“经筵讲官”,专门给自己讲圣贤书,谈历代王朝兴亡得失,摆出了一副圣明之君的样子。“帝王师”杨慎利用讲书的机会,常联系实际进行婉转谏劝。一心为了大明江山的杨慎哪里知道,自己的劝谏已让后来这位以心胸狭隘闻名的皇帝暗地里极为恼怒,就此埋下了延祸的种子。

决定杨慎此后命运走向的转折点很快就到来了。按照朱明王朝的皇统继承规则,“兄终弟及”的嘉靖要承认正德皇帝的父亲孝宗为“皇考”,享祀太庙;他自己的生父只能称为“皇叔父”。然而即位后第六天,嘉靖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要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皇统与家系就成了文武百官们纷争的议题。事关国体,如果任由嘉靖任意改变规则,皇权就会难以制约。首辅杨廷和首先站了出来,然而刚愎自用的嘉靖一意孤行。杨廷和被迫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时候,“不识时务”的杨慎却和另外几名大臣上表谏议。嘉靖勃然大怒,下令将带头反对他的大臣投入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再次约集起和自己同一年的进士200多人,在宫外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哭声传进宫中,嘉靖更加愤怒,下令锦衣卫将所有人全部投入诏狱,并“廷杖之”。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七月十五日,昔日的“经筵讲官”杨慎被关进了暗无天日的诏狱。十七日,他被锦衣卫们按倒在地,剥掉裤子。烈日下,大明王朝的板子从半空中狠狠落下来,敲打在“帝王师”的屁股上,他被打得血肉横飞,昏死过去。10天之后,他再一次被“廷杖”,又一次昏死过去。随即,嘉靖冷冷地下令,将杨慎充军到千里之外紧邻缅甸的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

这一年,杨慎37岁。

边关生活

从精神囚笼中突围

翻开中国历史,在难以计数的暴君与良知文人的较量中,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譬如公元1080年,刚从“乌台诗案”中挣脱出来的苏轼被宋神宗流放湖北黄州,意想不到的是,他却因此获得了精神上的飞跃,从官员苏轼变成了千古流芳的东坡居士……

然而那时的杨慎怎么能知道,在那遥远的永昌卫,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一次精神上的飞跃?

那时候的云南,虽然已归入了明王朝的版图,却因为交通隔阻,环境恶劣,民族杂居,正处于所谓的“蛮荒”状态之中。然而绮丽的风景、淳朴的各族百姓却很快将杨慎从惶恐不安的流放心态中解放出来。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被艰苦的流放生活所击倒,他欣然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升庵。意思是自己虽贬边关,却“志行益高”。

他就此一路行来,行到昆明,因参与修撰《云南通志》,足迹踏遍了彩云之南。每到一处,除了寄情山水,就对当地风俗民情进行调查了解,努力学习当地民族语言。在白族聚居区,他惊叹于这个聪慧的民族竟然没有自己的历史书籍,于是到处收集资料,为白族修史;他爱边塞之地的奇花异草,在永昌看到“背日而开,与蜀葵相反”奇异的唐婆镜花,联想起自己的遭遇,慨叹此花就像那受到排挤和诬害的诤言之臣。尽管身为流放罪臣,他仍然关心人民疾苦,当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时,他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请求制止这一劳民伤财的工程……

苍山月,洱海雨;上关风,下关花……远在京城的嘉靖皇帝没有想到,云南美丽的风光竟然让他恨之入骨的这个所谓罪臣获得了身心的大解放。穿过熊熊燃烧的涅槃之火后,昔日的五品官员杨慎就此从精神的囚笼中突围出来,变成了深受云南百姓喜爱的学士先生杨升庵!

中华文化有幸!继在黄州复活了苏东坡之后,这一次在边陲之地复活了千古流芳的“戍仙”杨升庵!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七月,杨升庵在流放地去世。他72岁的人生,留下了诗、词、散曲及地方志、文论等各类著作400余种。其中,尤以37岁之后写下的关于云南的《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南中志》《滇载记》《记古滇说》等书意义最为深远。李一氓先生评价说:“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

新闻推荐

紫薇小镇 单身联谊 新都军屯举办2017中国紫薇小镇爱情季单身联谊

本报讯(记者洪继东)昨日,新都区军屯镇举行了“缘起紫薇·情定香城”2017中国紫薇小镇爱情季单身联谊活动。在浪漫欢快的音乐声中,200余名单身男女洋溢着欢笑,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活动结束后,记者采...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杨升庵:从状元到“戍仙”)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