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新都新闻 > 正文

杨升庵:一个状元的精神突围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7-08-25 06:49   https://www.yybnet.net/

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三十五年流放生涯著作四百余种 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将其与李白、苏东坡并列

□杨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曲《临江仙》,乃是明代唯一的四川状元、有着“千古第一戍仙人”之称的新都人杨慎 (民间更喜欢称他为杨升庵)所填。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它置于《三国演义》卷首以后,影响更是遍及世界。

“戍仙”这个颇有些奇特的称号,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字卓吾)在万历年间为升庵所取。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著名的“异端”,卓吾先生厉目审视古今,能入他法眼的人寥寥无几。他喜爱杨升庵的才华,更为他坎坷的际遇所愤愤不平。他说:“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他从湖北麻城县龙潭湖边的隐居之所抬起头来,眺望着四川的方向大发感慨,将杨升庵与李白、苏轼并举:“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他恨不得自己早生几十年,为杨升庵当个端茶磨墨的书童,跟随他远赴云南,老死边关。

作为著名的状元郎,杨升庵本来完全可以凭着“帝王师”身份在北京城里过着优裕的生活,却偏偏不肯让自己的内心屈从于苟且,于三十七岁那年毅然决然挺身而出,继而在云南边陲续写了自己长达三十五年既悲且壮的传奇生涯,成就了自己圣人般的伟业与声名。

名动京华少年杨慎师从李东阳

大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十一月初六,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晓顺胡同的一处四合院里,诞生了一个男婴。婴儿啼声洪亮,让门外等候的父亲欢喜不已。他心里暗暗说道:列祖列宗保佑,我杨家终于后继有人了。

婴儿的父亲杨廷和这一年已近三十岁了。他在朝中担任翰林检讨,虽仅为从七品,却担负着在皇帝殿试时收试卷的重任。结婚多年来,他一直苦于膝下无子。这一下天遂人愿,他急忙遣人将这一喜讯告知自己的父亲、在负责传旨的行人司担任正七品司正的杨春。五十二岁的杨春闻讯大喜,按照家谱排行,亲自给自己的嫡长孙取名慎,字用修。希望他一生谨慎立世,读书应当先从经世致用入手,莫做空头学问。

刚呱呱坠地的杨慎可谓诞生在了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祖上原本世居江西吉安,元末迁至湖北孝感,后因躲避战火,最后迁移到四川新都。从曾祖父杨玫科举及第开始,一门五世为官,被后人誉为: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

书香世家的熏染让杨慎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文学上的天赋。十一岁那年夏天,他试着作了一首诗呈给父亲。其时杨廷和官运亨通,担任《大明会典》总裁官。他一方面惊喜于儿子的文才,一方面却又为诗中一句“一盏孤灯照玉堂”所流露的孤独情绪暗暗担忧。多年的官场历练让他明白,“无灾无难到公卿”的大都是一些见风使舵之辈。

少年杨慎怎能明了父亲的微妙心思?他从六岁开始,就跟随母亲读诵唐诗,唐诗为杨慎早慧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父亲忙于官场事务,体弱多病的母亲充当了多重角色,对他既慈爱,又严格。秋天的一个黄昏,当他背诵出了杜甫的几首诗后,母亲十分高兴,在灯下握住他的小手,教他用毛笔管蘸着印泥,在纸上画下一个圈,然后练习在圈中写字。母亲的眼里含着深情,对他说:儿啊,你的一笔一画都不要写到圈外,长如此,则笔正!

这句话犹如一盏温暖的灯火。在此后三十五年漫长的流放生涯中,那“凤凰涅槃”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每每想起母亲,他总是热泪盈眶。他多么渴望时间能永远停留在十二岁之前——那一年正月,母亲因病永远离开了他。

失去了母爱的少年杨慎“极其悲号,废食骨立”。那年三月,父亲的朋友离京,杨慎奉命代父作诗送别。他将对母亲的思念深深地融入了诗句当中:上国别来频入梦,故园归去想知音……四月,因祖母去世,他跟随父亲回到了新都,蜀地风情,从此让他热烈地爱上了故乡的山山水水。

由京入川,再由川至京,经历了几番北国风光与蜀水巴山的洗礼,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马嵬坡》等诗,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受到当时内阁首辅、著名学者李东阳的欣赏,“令受业门下”。少年杨慎在李东阳的教导下,出落成了一个饱读诗书、志存高远的青年。他渴望着像曾祖、祖父和父亲那样,在科举中一鸣惊人!

春风得意状元郎登上天子堂

通往状元的路上,命运第一次给杨慎开了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

大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二十一岁的杨慎以四川举子身份到北京参加会试。主考官读到他的文章后,大为赞赏,将其试卷勾为第一名。当天晚上,主考官按捺不住对好文章的欣赏之情,又将他的试卷抽出,在灯下反复斟阅,谁知烛花突然落下,不偏不倚正好将试卷烧了个洞。

青年杨慎却因此名落孙山。

看着郁闷的儿子,此时已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父亲杨廷和也有些着急。他特地叫人从广东肇庆挑选了一块精美的端砚送给儿子,并题了一段跋在上面:爰采端溪,形就质琢。乃其方圆,非金非璞。圣贤之基,天地之毂……

读着这一段语重心长的告诫,杨慎躁动的心渐渐安静下来。他重新闭门读书,为三年后的会试暗暗积蓄力量。

春风得意的时刻终于到来: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二十四岁的杨慎通过会试,取得第二名的名次后,同三百五十名进士一起参加由明武宗亲自主持的殿试。武宗要求考生们围绕“创业以武,守成以文”这个题目进行论述。杨慎援经引史,洋洋洒洒,写成了一篇大文章,开头便气势不凡:臣闻帝王之御天下也,有出治之全德,有保治之全功。文武并用,出治之全德也;兵农相资,保治之全功也……

主考官竞相传阅,明武宗大为高兴,“遂将其置于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二十四岁的状元杨慎就此成为了大明王朝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当大家纷纷前去祝贺时,时任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的父亲杨廷和却忧心忡忡地说道:身列宰辅,子魁大廷,盛满已极,酒阑人散。他望着人群中那春风得意的身影,默默地长叹:儿啊,今后你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

初登政坛的新科状元杨慎当然不会知道,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然疾病染身,正一步步走向不可逆转的深渊。被儒家正统思想塑造出来的他,满心以为自己就此可以把满腹经纶贡献给“帝王家”,成就那“君明臣贤”的局面,为天下苍生造福,却忘了那句古老的警语:伴君如伴虎。

状元与皇帝之间的蜜月并没有持续多久。六年后,正德十二年八月,一向喜爱在民间游玩、不理朝政的明武宗在身边亲随太监的簇拥下,又一次微服出游,远行至居庸关,一个多月不上朝。天下议论纷纷,担任殿试掌卷官的杨慎痛心不已,愤然作了一首《丁丑九日》:燕台九月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关塞骅骝迷去路,朔风鸿雁滞归音……”诗句不胫而走,武宗听说后怫然不悦。三个月后,见明武宗依然未回朝廷理政,杨慎便上了一道谏书,极力请求武宗回朝,却被太监们压了下来。他十分失望,上表称病,回到了家乡新都,期待家乡清秀的景色能抚慰自己悲凉的内心。

两遭廷杖“帝王师”流放永昌

回乡仅半年,他的夫人王氏因病去世。王氏比他年长一岁。自从嫁给他以后,“克修妇职,敦睦家庭”。杨慎悲痛不已,将妻子埋葬后,他一连数月都沉浸在神思恍惚之中:“八月十三夜,梦亡室安人,惊极而寤。”

孤独的心灵需要抚慰。第二年七月,驻守江西的宁王举兵十万造反,四十三天之后,被著名理学家王阳明挥兵生擒。消息传到偏远的新都,杨慎那颗系着天下安危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经家人劝说,这年冬天,他续娶了著名的遂宁才女黄娥为妻。

与原配王氏不同,黄娥不光性情娴静,从小便喜爱写诗填词,尤其擅长于元代流传下来的散曲,文风清丽,别出心裁。

婚后,夫妻二人琴瑟和谐。杨慎的心情也为之一振。在新都老宅旁那遍植了桂树的一池清水边,两人经常一起在蛙声中散步,在月光下赋诗,相互以诗词酬答。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仅仅数年之后,这桂湖之畔与世无争神仙眷属般的生活竟成了两人再也难以企及的梦境!

公元1521年3月,三十一岁的正德皇帝终于在声色娱乐中一命呜呼。由于他并无子嗣,在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极力主张下,他的堂弟、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即明世宗。第二年,世宗改年号为嘉靖,开始了自己长达45年的帝王生涯。7月,世宗任命三十四岁的杨慎担任“经筵讲官”,专门给自己讲圣贤书,谈历代王朝兴亡得失,摆出了一副圣明之君的样子。然而这个后来以心胸狭隘闻名的皇帝很快就暴露出了自己叶公好龙的面目。武宗皇帝身边的太监张锐等人本来已被判了死罪,但由于大肆行贿,贪财好货的嘉靖竟然破例赦免了他们。杨慎在讲课时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这一章,对嘉靖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一心为了大明江山的升庵那里知道,自己的劝谏已让皇帝暗地里极为恼怒,就此埋下了延祸的种子。

按照明王朝的皇统继承规则,“兄终弟及”的嘉靖要承认正德皇帝的父亲孝宗为“皇考”,享祀太庙;他自己的生父只能称为“皇叔父”。然而即位后第六天,嘉靖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要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皇统与家系就成了文武百官们纷争的议题,史称“大礼议”。事关国体,如果任由嘉靖这样任意改变规则,皇权就会难以制约。首辅杨廷和首先站出来反对,然而刚愎自用的嘉靖一意孤行。杨廷和被迫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时,杨慎和另外几名大臣上表谏议。嘉靖勃然大怒,下令将带头反对的大臣投入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再次约集起和自己同一年的进士二百多人,他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他们在宫外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哭声传进宫中,嘉靖更加愤怒,下令锦衣卫将所有人全部投入诏狱,并“廷杖之”。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七月十五日,昔日的“经筵讲官”杨慎被关进了暗无天日的诏狱。十七日,他被锦衣卫们按倒在地,烈日下,象征至高皇权的板子从半空中狠狠落下来,将曾为“帝王师”的他打得血肉横飞,昏死过去。十天之后,他再一次被“廷杖”,又一次昏死过去。随即,嘉靖下令,将杨慎充军到千里之外紧邻缅甸的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

这一年,杨慎三十七岁。

唐婆镜花象征诤言之臣的命运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譬如公元1080年,刚从“乌台诗案”中挣脱出来的苏轼被宋神宗流放湖北黄州,意想不到的是,他却因此获得了精神上的飞跃,从官员苏轼变成了千古流芳的东坡居士……

然而那时的杨慎怎么能知道,在那遥远的永昌卫,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远在新都的妻子黄娥急匆匆赶到京城,她决心千里跋涉,亲自护送丈夫从北京去云南。嘉靖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江南一带已然满地冰霜。黄娥陪伴着骨瘦如柴,身带枷锁的杨慎,艰难跋涉到了湖北江陵(今荆州市)的驿站。看着憔悴不堪的妻子,杨慎再也忍不住了。他苦苦地劝说妻子回新都老家,代替自己伺奉年迈的父亲。临别之际,夫妻二人潸然泪下,杨慎凄然填了一首《临江仙》:……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黄娥回到桂湖后,触目皆是物是人非的风景,思念之情再也抑制不住,写了一首怀念丈夫的《七律 寄外》: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那时候的云南,虽然交通隔阻,环境恶劣,但绮丽的风景,淳朴的各族百姓却很快将杨慎从惶恐不安的流放心态中解放出来。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被艰苦的流放生活所击倒,他欣然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升庵。意思是自己“虽贬边关,却志行益高。”

他就此一路行来,行到昆明,因参与修撰《云南通志》,脚迹踏遍了彩云之南。每到一处,除了寄情山水,就是对当地风俗民情进行调查了解,努力学习当地民族语言。在白族聚居区,他惊叹于这个聪慧的民族竟然没有自己的历史书籍,于是到处收集资料,为白族修史;他爱边塞之地的奇花异草,在永昌看到“背日而开,与蜀葵相反”的唐婆镜花,联想起自己的遭遇,慨叹此花就像那受到排挤和诬害的诤言之臣;尽管身为流放罪臣,他仍然关心人民疾苦,当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时,他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请求制止这一劳民伤财的工程……

远在京城的嘉靖皇帝没有想到,云南美丽的风光竟然让他恨之入骨的罪臣获得了身心的大解放。穿过熊熊燃烧的涅槃之火后,昔日的五品官员杨慎就此从精神的囚笼中突围出来,变成了深受云南百姓喜爱的学士先生杨升庵!

中华文化有幸!继在黄州复活了苏东坡之后,再次在边陲之地为我们复活了千古流芳的“戍仙人”杨升庵!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七月,杨升庵在流放地去世。他七十二年的人生,留下了诗、词、散曲及地方志、文论等各类著作四百余种。其中,尤以三十七岁之后写下的关于云南的 《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南中志》、《滇载记》、《记古滇说》等书意义最为深远。

李一氓先生评价说: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信哉斯言!

人物简介

杨慎 (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逸史等。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长于新都故乡,逝于云南充军服役戍所。《明史》有传,生平大起大落,积极努力为中华民族成长,为西南边陲地区中华文化发展做贡献。明代政学两界在杨慎 《墓铭》中赞颂其人:“先生之生,岷蜀之精;先生之出,朝庙之英。”“文拟班扬,学侔游夏”“人言天才,俾列史官,惟忠惟义,远近颂之”。

主要贡献

杨慎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科举史上的三大神话。其“科举史神话”为21岁四川乡试第三名,24岁北京会试第二名,接着殿试钦点第一名,进士及第,世称杨状元。30岁左右已任翰林院编修,皇室经筵讲官,会试、殿试掌卷官。“大礼议”事件,37岁的杨慎为坚持原则,冒死挺身而出,哭廷死谏,触怒嘉靖,经两次“廷杖”几死后,充军永昌卫(今云南保山),服役戍边,永不赦免。这种逆境磨练出杨慎第二个神话,他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教化兄弟民族士绅子弟及平民,身体力行带动西南各族社会上中下层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激发对中华文明的仰慕学习动力。滇乡的“杨门七子”,都是西南兄弟民族的社会精英,他们通过修为与著述如明 《云南通志》,促进了各民族在中华主流文化旗帜下的大融合。杨慎第三个神话是在长达30多年的刑徒生涯——尤其晚年潜居四川南部重镇泸州岁月中,成就了学术著述史称第一的神奇。《明史》称其“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有明一代数称第一”。杨慎总计留下诗词曲3132首,散文杂著269种。

历史功绩

李一氓、张秀熟二老评价杨慎是“为中华民族成长作出贡献的伟大哲人”。

在川遗存

杨慎遗迹与纪念地仅四川便有五大区数十处,如成都市升庵祠、黄娥馆、桂湖及新都杨升庵纪念馆,新都杨氏家族墓园、宗祠、状元府、清源桥、宝光寺;都江堰、青城山,龙泉驿明蜀王陵等;泸州市临江仙广场、叙永纪念馆;遂宁市升庵夫人黄娥故居;凉山州泸山、金沙江等。

当代价值

公忠体国、坚守正义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怀;在滇西、泸州等少数民族集中地区深耕播种中华文化,这一遗产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提供了智慧与启迪。

新闻推荐

做好规范化建设 让基层老体协充满活力

新都区辖13个镇(街道)、255个村(社区),60岁以上老人15.2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21%。围绕“重在基层,面向全体”的工作方针,新都区老体协始终把规范化建设贯穿于抓基层老体协建设的全过程,从场地建设、文...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杨升庵:一个状元的精神突围)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