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新都新闻 > 正文

收集农具著书出版 珙县农民留住农耕文化回忆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7-01-11 11:31   https://www.yybnet.net/

耙田。

揉茶。

木猫(抓鼠机)。

竹童车

□ 本报记者 吴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5年前,宜宾珙县农民王运钊投资失败,万元打了水漂,奔驰车换成大众车,躲在临时租来的房里半个月不敢见人。

年王运钊回到珙县老家,发现儿时熟悉的农具已经不见踪影,一种迫切想留住回忆的心情驱使他开始了四处收集农具,并编撰出版了《巴蜀农具文化》一书。“父母妻子都不同意我做这件事,自己也没想到会出这样一本书。”年月日,王运钊参加成都市新都区中华农耕文化巡展活动时告诉记者,“但是出版之后非常开心,最起码为孩子留下了一些过去的印记。”

A

传统农具农耕历史的见证

“以前回老家都是来去匆匆。年那个春节在家呆的时间长了一些。走亲访友的时候突然发现很多以前的农具都消失了,甚至做农具的老人都相继去世。一位熊姓前辈已经瘫痪,另一位王姓爷爷岁,再也做不动了。”王运钊回忆。

其实他对农具的感情很复杂,又爱又恨。小时候干农活被锄头铲伤脚,被刀割了手都太常见了。但也有好玩的,比如抽水杆,像用气筒打气一样,用手来回推拉抽水杆,水就从低处的河沟抽到稻田里。

“小时候不知道原理,觉得很神奇,也没那么累。”王运钊说,此外还有水田耙,需要有人站在耙上,才能耙到更深的土,这样的美差一般给到十几岁的孩子。对小孩来说,就像搭车一样,是最好玩的游戏之一;但对大人来说技巧性很强,要掌握好平衡,跟牛配合好,否则小孩从耙上摔下来很容易受伤。“等耙上堆满了泥,要把死沉死沉黏性很大的泥除掉,累得你再也不想下田。可是再次有乘坐‘耙车\’的机会时,还是禁不住诱惑。”

由于在福建和四川的工商联五金机电商会工作多年,王运钊意识到一些农具在技艺方面构思精巧、制造细致,处处体现了祖先的生活智慧。比如“木奈何”,虽然只是舂花椒的器具,但木杵卡在臼里面,拿不出来,避免了乱丢乱放导致用时找不到。现在市面上再也找不到 “连体”的杵臼了。

此外还有给水稻脱壳的檑子,技术含量很高,质量不好的,要么脱不到壳,要么会把米磨碎。能做檑子的手艺人寥寥无几。但神奇的是,檑子几乎不在市场上卖,而是靠劳动交换。王运钊说,做檑子的工匠也靠种田为生,为别人家做或修檑子而落下的农活,对方会帮他完成。当然,一些易损耗的农具还是有在赶集中买卖的,但大多互帮共建,是用劳务交换,而非货币交换,也不是每笔账都那么清楚,该尽义务时,自然大家都来了。

这样的人际关系让王运钊怀念,和城市里的商业规则不同,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信用成本。现在每做一笔投资,担保、抵押、保险、预付,名目繁琐的资金,都是避免违约而使一方受损,说白了就是为诚信买单。王运钊说,他曾有万元的代理费,一笔代理生意没做成,代理费也打了水漂。

这样的反差让他反思,理想的商业文化、发达的经济文明应该是怎样的?虽然未来不知道会怎样,但历史应该受到尊重和重新审视。

看到农村机械用具已经替代了传统农具,王运钊开始收集逐渐消失的手工农具。

B

辗转收购为农具编目出书

传统农具绝大多数以木头为原材料,长期不用很容易自然腐朽,甚至被烧掉、扔掉。王运钊行程5万多公里,跑遍了川南几个市,乃至云南、重庆、贵州临近省市,才收集到多件农具。

王运钊介绍他的方法:每到一个地方,就请当地朋友召集他的朋友,广布眼线,留下联系方式。有些传统产业在某个地区小范围集聚,要找相关农具,去那里就行。比如云南某村以前家家户户编织席子,果然就在那里买到了制席机。再比如珙县的苗族村民吹唢呐的多,从那里买到了除了吹嘴之外全木打造的唢呐,这在市面上基本已经绝迹了,更难得的是,在父辈的抚摸下,唢呐有了厚厚的光泽内敛的包浆。

但也有村民敝帚自珍,由于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织布机早已不用,但仍不愿卖掉。王运钊帮助解决了该村民女儿读书入学的问题,又加价元才终于买到。在件农具中,最远的是来自福建泉州的一只石头秤砣,朋友在一次下乡中看到,给王运钊寄了过来。石制的药碾子,有东洋画图案的煤油灯,有些收藏超越了农具的范畴,兼有了文物和工艺品的欣赏价值。

但是王运钊又发现,买回来的农具很占空间,跟别人解释他在做什么事情时,也很难描述。这时有朋友建议,何不把农具拍图整理成书出版?

出书的话,不仅要有农具原图,还要有农具是如何使用的图示或者照片等。很多资料学术文献里也没有,只能请村民进行“情景再现”,然后自己编写。

“举例来说,还没有穿鼻孔的小水牛要套牛笼套。我们好不容易在一户人家找到了牛笼套,但是他家早已不养水牛了,就没法展示牛笼套是怎么用的。”王运钊解释,他把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列在本子上,每次下乡都格外注意。终于在年去兴文县收购其他农具的时候,远远看到了正在泥凼凼里消暑的小水牛。于是有了能让读者直观看到牛笼套用法的照片。

年,《巴蜀农具文化》由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出版,年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成为四川省档案局当年的重点编研项目。年,《巴蜀农具文化》被四川省推荐为“志书”,列入了宜宾市农家书屋采购书目。

虽然获得了一些认可,但卖书的收益远远不能抵消前后投入的多万元。“当时父母妻子都不理解,原本经济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却还乱花钱,更重要的是不干正事,感觉我在浪费时间。”王运钊说,“书出版以后,当收藏的农具在自贡盐业博物馆展出时,家人终于认可了。”

C

设展推广传播农耕文化

年的元旦,中国农业展馆与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中华农耕文化巡展”。展出的多件农耕文化器物中,有多件来自王运钊的收藏。“免费提供展品,但是装卸和运费由他们自己负责。”

展出现场设置了推磨等饶有趣味的观众体验性活动。看到游客兴致盎然、满意而归,王运钊发现农耕文化和农业历史的吸引力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大,并且还有很多同道人士在做着类似的整理、宣教工作,他的好奇心被进一步激发。他把农耕文化展带到了彭州菜博会、新都区的草莓采摘节等各个场合,在此过程中萌发了继续创作的念头。

“上一本书只是农具的介绍,没有太多历史和文化的内涵。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古代的农耕实践比想象的先进很多,比如生物防虫治虫、水果储藏、良种选育等,很早就有了丰富的积累。我们的农耕文化,在发明与革新农具、农艺耕作、治水灌溉、天文历法、桑茶利用等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特别是对东南亚和欧洲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希望能系统地介绍一下四川农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归纳,并且因为我自己就是农民,现在家里还有不少茶园,编写的内容应该能更接地气。”王运钊说道。年的下半年,他每周去四川省图书馆查找资料,利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完成了共有十多个章节的“中华农耕文化”草稿。

出书并不挣钱,但为什么又要执着于出书?“觉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吧。”王运钊说,就好像继承了家业的子孙却不清楚家底,一定被人嘲笑为不肖子孙;做农民的也应该知道祖先是如何生产、生活的,才能更好地守住土地。

在农耕文化推广上小有名气之后,王运钊不时被请去就农业产业园区的打造提供意见。“现在各地的农耕体验园不少,古镇、田地、景区都有建,重要的是不要流于形式,为了打造而打造就成为千篇一律的重复工程,难以有持久的吸引力。挖掘本地的农耕历史,与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典故结合,才能做出特色,也容易得到群众的情感共鸣。”王运钊认为。

对于他个人来说,传统的农业智慧就是守拙抱朴、踏实稳健,取巧走捷径看似一时获益,实则伤害本质。“回想过去,如果不那么想挣快钱,我可能就不会栽那么大跟头。”王运钊反思,做现代农业也一样,做好长期坚守的心理准备,不去迎合市场而盲目跟风,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不为,才可能产出纯正地道的好产品。

新闻推荐

夜宿濛阳话“菜市”

谁在影响农民的钱袋子和市民的菜篮子?□本报记者樊邦平蔬菜的价格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收益,更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但长久以来,蔬菜价格和行情背后的规律鲜有曝光。市场中,谁在主导蔬菜的价格...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收集农具著书出版 珙县农民留住农耕文化回忆)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