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新都新闻 > 正文

成都的未来与力量

来源:成都日报 2016-01-15 21:14   https://www.yybnet.net/

对于成都的未来,或许每一位成都市民的心中,都不尽相同。美丽的城市、整饬的社区、时尚的街区、生动的文态、高端的产业……不同的关键词,不同的城市切面,叠加起了对一座城市不同纬度的解读与寄望。而“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正是对建设美好成都的整体勾勒。让我们一起来展望成都的未来,一道来感受成都的力量,一同来感悟成都的态度。

序言

用新的篇章 向历史作答

成都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 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有人说,每一代人,都从历史中走来,又向历史中走去。

2016年1月,在这样一个迎新伊始的日子,回望成都2015年的奋斗与成绩,回溯成都近年来治蓉兴蓉的实践与道路,不仅别有一番耐人寻味的情怀,更有一番发人深思的启示。

来到“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走过千年的成都,站上新起点的成都,如何向历史作答?又如何抒写未来?

成都,已然开启,新的篇章。

——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这是一次精耕细作的远见前行。

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坚决贯彻;这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尊重规律、集约发展、统筹推进”的城市工作总体要求的坚决执行;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成都发展的主要考量。成都,在已有良好基础上更好前行,领步未来。

这是一次决胜未来的战略布局。

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是对“一尊重、五统筹”的最好回答;这是对新常态下“谁来建设城市”、“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回答;这是对省委对成都“五个转型升级”重大要求、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要部署的有力落实;这是作为排头兵的成都,应尽之职与应有之责,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这是一个对成都负责的坚决承诺。

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是对未来成都以及子孙后辈的责任之举;这是让成都未来有更大作为、有更大发展的共同之责;这是让成都人民享更多福惠、享更多获得的千金之诺。

不言而喻,成都的每一次迈步都坚定有力,成都的每一次进步都引人注目。而今,立足基底,更好发展,不负成都人民的艰辛付出和美好期盼,不负历史赋予这座城市的良好机遇与发展底气。

从对“四态合一”的清醒认识与定义到以“四态合一”的思路引领城市发展,力求形态美城、业态兴城、文态活城、生态优城;从直面一系列的“城市病”到努力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市域城镇体系;从跳出“盆地意识”,打破“西部宿命”,到努力奠定成都市在世界城市体系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从积极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到努力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从深入推进创新,积极抢占城市竞争制高点到初步具备了同世界先进城市“掰手腕”的能力……

毫无疑问,遵循这样的“成都理想”,若干年后,我们会看到,成都因此而展开的崭新航程;我们会感受到,成都因此而走向的全新未来。

生活因城市而精彩,城市因奋斗而美好。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都、一个用新的篇章向历史作答的成都!

本报记者 张婷婷 缪琴

A

思路引领——建设什么样的成都?

成都未来——形态美城、业态兴城、文态活城、生态优城

以“四态合一”思路 引领城市发展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话,形态是城市的脸面,关系着人们的第一印象;业态是城市的骨架,决定着城市是否立得起来;文态是城市的气质,展现着城市的内在魅力;生态是城市的本底,影响着城市可持续成长。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城市的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四态”互为支撑、缺一不可,构成了城市科学发展的有机系统。一个什么样的成都,将徐徐向我们走来呢?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个人而言,都有一份美好期待,都正在感受一份美好变化。

“形态美城、业态兴城、文态活城、生态优城。”遵循这样的理念,我们可以清晰地预见成都未来的样子——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

精读

●注重品质提升,构建现代城市形态。

●严把城市规划和建设关口,切实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和风貌整体性的管控,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品质。重点把握三条原则:一是“精品化”,二是“宜人性”,三是“细管理”。

●我们的城市,应是便捷的、通透的、有人情味的,决不能变成一座“围城”。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太古里,时尚中蕴含着典雅的气息;IFS,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标注着它的“成都味”……近年来,成都市高标准推进城市整体风貌塑造,一大批精品街区和地标建筑相继建成,成都初步具有了“现代味”和“国际范”。而这样的“门脸儿”,在成都还会越来越多。小街区,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内外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多倡导街巷纵横、尺度宜人的“小街区”。

“目前,成都市已经完成了9个小街区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共计24.74平方公里。下一步,按照市上的要求,将按照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要求,在全市逐步推行‘小街区\’规制,让市民出门步行15分钟即可解决各类基本生活需求,重新找回走家串户、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从事了20多年城乡规划工作的成都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展望道。

而现代化的城市形态不仅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成都市将在‘大城市、细管理\’的‘标准\’上更加细起来,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确保城市管理全程可衡量、可控制、可监督。”遵循于此,市城管委有了更新、更细的工作目标。

●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城市业态。

●下一步,着力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西部金融中心和服务业核心城市,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千亿产业集群达6个以上,为成都市经济总量向第二个“万亿级”冲刺提供坚实支撑。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产业,是一座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支撑。加快转型升级,成都一直在努力。神龙汽车在成都落户,并创造“开工仅1年时间,第一台白车身就下线”的“成都速度”;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首架机在上海正式下线,C919成都造“打头”“点睛”;中国南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在成都新都区正式奠基,该项目被列入四川省56个、成都市12个重大项目之一……产业项目亮点不断的背后,是成都市加快转型升级的“引擎”在发挥作用。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目前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8.3%。但是,短板依然存在——产业核心竞争力亟待突出,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大企业有待增加。

知不足而勇进,产业蓝图已经绘制,实施路径更加清晰——“我们将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通过努力,将成都打造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西部金融中心城市。”市经信委对准目标,充满信心。而全市千亿产业集群达6个以上,将是成都市“十三五”末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也将为成都市经济总量向第二个“万亿级”冲刺提供坚实支撑。

●植根历史底蕴,培育特色城市文态。

●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灵魂,也是标识一座城市的核心元素。

●下一步,将深度萃取城市文化内核,将其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新建一批具有鲜明成都印记的文化地标、文化公园和文化景观。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金沙遗址,3000多年前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代表着悠悠数千年的古蜀文化。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所代表的水文化,余韵悠长。武侯祠,西晋末年为纪念诸葛亮而建,其所代表的三国文化闻名于世……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犹如珍珠一般,串联起成都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悠远文脉与深厚底蕴。

而文态在这座城市的呈现,还远不止于此——近年来,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东郊记忆等一批文化项目诞生,通过实体形式传承和呈现着成都独特的城市文化,为城市增添了独特魅力,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文化场所。下一步如何通过城市建设更多地展现文态与底蕴,市建委行动坚决:“深度萃取城市文化内核,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更多地体现文化底蕴,彰显文化魅力,新建一批有鲜明成都印记、富含文化气息的文化地标、文化公园和文化景观——随着这些工作的落地,实施,成都这座城市的文态必将更加彰显。”

●彰显自然之美,塑造优美城市生态。

●城市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决不能吃子孙饭、断后人路,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路子。

●下一步,我们将拿出最坚决的态度,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尽最大努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努力让成都蓝天常在、绿水常流。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就在上个月,成都市又一集生态本底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生态空间——青龙湖向市民开放。湖泊、湿地、林地、草地、耕地……青龙湖区域生态优良,几乎数步一景;1500亩的水体波光粼粼,木亭、栈道沿湖而立,仿佛一幅山水写意画。良好的生态环境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要实现生态发展,成都市加快制定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等成都方案有关内容,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如何继续做好“水文章”?市水务局已经拟好行动计划。在水环境治理上,成都市将大力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工程,推进重点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将以沱江和岷江内江流域为重点,采取强化黑臭河渠治理后管理、加大中水回用、健全自动监测、实施工艺改造等方式深入开展污染治理;力争国控断面水质继续改善,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将深化生态环境机制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地方法规。拿出最坚决的态度,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尽最大努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努力让成都蓝天常在、绿水常流——这是成都的“城市生态构建宣言”。

B

方略格局——怎样建设成都?

成都方略——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布局优化城市空间、以“大开大合”气魄做强城市功能、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城市活力

以“双核共兴”布局 优化城市空间

●深入实施“立城优城”“统筹城乡”战略,加快推动城市空间由“圈层式”向“组团式”转变,构建起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双核,以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为支撑,以小城市、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市域城镇体系。

●成都地处西部内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客观上存在区位劣势,迫切需要我们拿出“大开大合”的气魄,跳出“盆地意识”,打破“西部宿命”,努力奠定成都市在世界城市体系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从时间的维度一览这座城市,从西汉的脚踏织布机、到唐朝的雕版印刷、北宋的“交子”,再到“蜀都股”在全国率先发行……创新精神,成都古已有之,一脉延承。

从空间的维度,曾经的“蜀道难”,已被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的成都彻底改写。从服务民生的市区、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到直指经济的“蓉欧+”战略,再到“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之下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大开大合”,成都“视界”,直面全球。

蓝图已定,如何尽力?成都,已经清晰思路,全面发力。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做强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成都的每一个选择,都透着坚定的力量和智慧。

精读

●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布局优化城市空间。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关键是要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要求。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单中心空间布局——这是成都自建城以来,一直沿袭的城市空间布局方式。随着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人口高密承载、空间饱和的特征愈发突出,衍生出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问题。面对“症疾”,成都开出“药方”——深入实施“立城优城”“统筹城乡”战略,加快推动城市空间由“圈层式”向“组团式”转变,构建起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双核,以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为支撑,以小城市、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市域城镇体系。

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成都市将抓住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成都科学城、天府商务区和锦江生态带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工程聚集多出实物、产业聚集再上规模。深入实施“北改”工程。按照“五年大变样”的目标倒排进度,提速推进基础建设、旧城改造、产业发展等工作,力争早日全面建成“四态合一”的新城北。

加快构建网络城市群,成都市将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突出发展8个卫星城,大力发展6个区域中心城,加快发展10个小城市,提升发展一批特色镇,推动大中小城市组合布局、错位发展。坚持“独立成市”的理念,配套完善各个区块的交通、产业和服务。切实抓好68个特色镇和20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打造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幸福美丽新村,同步破解好“城乡二元结构”。

●以“大开大合”气魄做强城市功能。

●坚持内外并举,打造畅达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网络。对标先进城市,提升市政设施承载能力。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一座城市发展的眼界和胸怀,决定着城市的格局和能级。地处西部内陆的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客观上存在区位劣势,迫切需要拿出“大开大合”的气魄,跳出“盆地意识”,打破“西部宿命”,努力奠定成都市在世界城市体系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思路既已清晰,行动步骤加快——坚持内外并举,打造畅达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网络。我们近年来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一个个务实工程的推进,一条条通衢大道的形成,不断破解交通突出短板——双流机场第二跑道、成绵乐和成渝高铁、第二绕城高速、二环路“双快工程”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上马建成,成都市内联外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步伐还在继续——加快形成至西安、武汉、昆明4小时高铁圈;进一步巩固全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加快推进全域轨道交通建设……。

对标先进城市,提升市政设施承载能力。市政设施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成都市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加快打造配套完善、现代智慧的市政设施体系,大力建设“海绵城市”,深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建设李家岩水库。

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城市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有了明显提升。下一步,成都市将争创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建设国际合作园区。

●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城市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城市发展红利。深入推进创新,积极抢占城市竞争制高点。大力实施“双创”,全面兴起创新创业热潮。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从最初的文化牌、休闲牌,到眼下的创新牌、创业牌,你会发现成都的城市名片正在持续‘迭代\’,创新的基因,正改变着这座城市与全球对话的方式。”在市政协委员、成都市动漫网络文化行业协会会长、成都服务外包行业协会会长徐伟的记忆里,过去几年,是成都创新创业新政出炉最频密的年份。

“深入推进创新,积极抢占城市竞争制高点,这样的研判,可以说既是目标,也是方向。”作为一家植根成都高新区的IT企业掌门人,徐伟更是感到发展“黄金时间”的到来,“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都成为核心依托城市,而这项工作将结合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这对企业而言,是极大的提振。”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已成为成都发展新名片,着力扮好“天使投资人”角色,成都将持续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眼下,我们正在积极筹办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通过这个全球化平台,吸引更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来成都聚集,让更多的创客扎根成都。”来自市科技局的深入分析更加指明方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科技局今年还将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并在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等领域进行探索。

C

行动支撑——谁来建设成都?

成都力量——“共建共享”的原则

以“共建共享”原则凝聚城市主体

坚持“共建共享”原则,以共建促共享,以共享带共建,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城市发展格局。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展开成都未来的画卷,这里面的一笔一画,既大笔如椽,高屋建瓴,勾勒出了让人欣然向往的大都市轮廓,又着眼细微,纤毫毕现,描绘出了令人倍感亲切的每一条肌理。

那么蓝图绘就,“规划图”如何推进成为“施工图”?背后的主角,是政府、是社会力量、是全体市民。

精读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创新,在城市工作中大力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市民的口碑,是城市最好的丰碑。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秩序,让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公平竞争。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靠人民。建设管理城市,每一位市民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摘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是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依靠的是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是同向发力。年终岁尾,成都十大民生实事迎来了年底集中检查,作为监督检查的“考官”,是60位市民代表。看着年初向全体市民征集意见后,确立的每一个点位、每一个项目,一年来都做出了回应民生诉求的改变,在市民代表的频频点赞中,市民的口碑,垒起了城市最好的丰碑。毫无疑问,这是成都创新政府治理,在城市工作中大力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最好的回应。当然,视市民为亲人、问需于民;视市民为老师、问计于民;视市民为裁判、问效于民,成都的践行远不止此。“赢得企业、市民满意,‘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就是我们的法宝。”成都高新区政府服务处何佳道出高新区企业增加率、产业数据一路“飘红”背后看不见的“软实力”。民生连着民心,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热点领域,如何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创新,成都一直在探索、在践行。

城市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1月1日,地铁4号线的正式开通,打开了市民便捷出行的又一道闸口,随着地铁线路的加速成网,成都越来越有“现代感”和“国际范”。而在这背后,有着各方社会力量的支撑。“成都正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今年的建设里程创历史新高,我们荣幸参与建设了成都地铁闸机等配套设施。”在市人大代表、久远新方向董事长、总裁向生建看来,公开透明的市场秩序,让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公平竞争,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魅力所在。而成都,长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出这一信号,释放这一魅力。注册资本的实缴变认缴, “先照后证”、“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门槛的商事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化;推出首批68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示范项目;在市政基础及公建配套设施、交通、医疗等行业领域福利社会资本进入……市场主体参与城市建设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不断推进。在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方方面面,背后的社会力量在集结,在拧成一股绳。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靠人民。建设管理城市,市民是主体,每一位市民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没照射下来,刘秀的身影就已经忙碌在了华润路的街道上,作为这座城市千万环卫工人之一,这条街道在她每天的努力下整洁如初,这座城市在他们的脚步丈量下焕然一新。“看见街道干干净净,我就高兴。”在刘秀眼里,这就是她对这个城市的情怀和坚守。而在成都,家园情怀和主人翁意识,早已在不经意间埋根在了每一个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的心里。为这座城市的改变而惊喜,为这座城市的进阶而自豪,也为这座城市的问题而忧心,也许,这就是身处其间的休戚与共。城市优劣,市民有责,面对问题,“心动”更“行动”,这就是应有的故乡情怀,因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全体市民不仅是 “利益共同体”,更是“行动共同体”。

专家谈·启示

国际化大都市

发展规律的启示

——专家谈国际化大都市的实现之路

纽约、伦敦、巴黎、上海、东京……提及知名国际化大都市,想必这些地名第一时间在你脑海中流转。那么如果将目光往前追溯数百年,这些城市是如何演变至今?以成都此时此地为定标,管窥这些城市的发展规律,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上又有哪些基本遵循?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汪小琦表示,从世界城市形成的初期条件看,纽约、伦敦和东京都具有优良的外联交通条件。与此同时,这些城市也着力构建城市内部交通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纽约、巴黎和东京等世界城市突出城市的规划作用,加强规划的战略性、均衡性,加快多中心建设与发展,实现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与服务经济研究所经济师兰蓓看来,当今众多国际化大都市,可分为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和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两类。兰蓓介绍,如纽约、伦敦、芝加哥、法兰克福等,就是典型的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他们从早期的交通枢纽城市发展到现在的全球或区域性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而更多的新兴国际化大都市,则是通过以做强单一功能为路径来提升城市自身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地位,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苏黎世、政治中心之一的日内瓦、电影之城戛纳、旅游城市威尼斯等。

看国际化大都市

如何应对“城市病”

——规划设计专家谈如何医治“城市病”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唐鹏表示,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地扩延、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如何医治“城市病”,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

巴黎是全球第四大国际化大都市,在2009年3月提出大巴黎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地区经济,限制巴黎的无限扩张。2000年,东京编制了新一轮的都市区战略规划,其目标是打造具有世界领导能力、经济吸引力和活力的国际城市。

东京的“大丸有街区”是位于东京车站和皇居之间大约120公顷的区域。经过多年推动,形成了街区建设体制。目前“大丸有街区”已从“仅有办公功能的街区”转变为“24小时、365天充满热闹气氛和活力的街区”,正展现着强大的“城市国际竞争力”。

部门谈·共话

发展新蓝图

共话成都底气

成都,这座城址未变、城名未改的古城,如今已经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持续深入的改革创新让成都越来越有年轻活力;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品质让成都越来越宜人宜居……当此之时,成都这座城市未来发展何为?为此,记者走访了市级各相关部门。

市发改委负责人尽可能描述了成都发展全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1.08万亿元;成为2015中国十大创业城市;已与全球2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2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蓉落户……

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走产业高端发展之路”这是贯穿于整个成都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搭建企业与成都高校、科研院校等转化平台、军民融合发展平台,以创新驱动来提升产业发展,成都的未来将全力构建起多元支撑的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

市规划局负责人介绍说,以“独立成市”建设标准推动中小城市发展,届时,产城融合的城市功能、功能强大的城市中心、特色鲜明的城市形态、小街区规制、宜人的人居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等将跃然于眼前。

发展新行动

共话成都优势

如今的成都,在经历长期发展进阶后,已具备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基础,而当前,纵观世界其他国际化城市的转型实践,多相比较之后,让我们一一梳理成都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吧!

机遇优势——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了成都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跨越的重大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成都从内陆腹地变为了向西向南开放前沿,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城市;成都拥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国际合作园区的新机遇,在同类城市中难得地享有多重机遇叠加的优势。

产业优势——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和石化产业为火车头,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为生力军,包括轻工、食品、冶金、建材传统产业在内的产业结构形态。毫无疑问,产业的全面升级不仅是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定心丸”,更是一剂“强心剂”。

开放优势——在市外事侨务办负责人看来,成都与国际机构合作更为密切,众多国际机构来蓉落户,为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成都侨务人脉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川籍、成都籍侨商更加热心家乡建设。

创新优势——“成都不乏创新基因,仅成都聚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蕴含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如何将科教竞争力提升为创新生产力,是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点之一。”市科技局负责人分析,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就是要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让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融入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经济主阵地。

交通优势——市物流办负责人表示,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成都也迎来了新机遇。位于西部的成都正是我国丝绸之路的前沿阵地,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城市,相比东部传统的沿海港口城市更具地理位置优势,特别随着成都国际航空网络的日益加密成熟,国际的铁路通道的通达便捷,天府国际机场的开工建设,成都的区位优势将更见突出。

生态优势——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成都的“绿色破题”不仅在水,还在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上。“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我们将实现更精准污染治理,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缪琴 袁弘 徐璨 李霞 李凌翌 胡清 杨彩华 实习记者 田程晨 王琳黎

新闻推荐

新都区教育局发布2016年随迁子女入学指南

本报讯(实习记者赵子君本报记者华露艳)昨日,记者从新都区教育局获悉,根据市教育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新都区发布2016年进城务...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成都的未来与力量)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