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殿元
成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仅城址不变、城名不变,更重要的是,它的发展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所以,成都拥有从古到今的众多古遗址,这些古遗址及其发掘出来的古珍古宝古物,也使得成都的古都历史熠熠生辉。
从4000年前到2400年前
成都是古蜀文明的中心
近几年,在成都作为中国西部有重要影响的大都市的发展、建设中,不断有一些关于成都古老历史的考古发掘消息。例如:
2001年,在成都闹市区商业街发现一处罕见的大型战国船棺墓葬。这是一处距今2400年左右的古蜀开明王朝晚期(约当战国早、中期)的大型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墓向为东北—西南向,墓坑长约30米,宽约20米,面积达600平方米;墓坑现存船棺、独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大型的(10米以上)有4具,最大的1具长达18.8米,直径1.7米,堪称中国的“船棺王”。专家表示,“商业街船棺墓地规模宏大,但这种宏大是通过一个群体来体现的。在以前发现的船棺墓中,虽然有个别数棺一穴的例子,但像这样大的墓穴和一穴中这样多的船棺(包括少量其他形的棺木),以前还从未发现过。”
2007年,在成都市双流县华阳河池社区一楼盘工地,发掘出距今4000年左右,处于夏代的古代遗址。遍布遗址四处的古人堆放垃圾的灰坑、灰沟以及大量古蜀文明的早期——“宝墩”时期陶器残件、石器为主表明,这里曾是一定数量的古蜀先民集中居住之地,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居民小区”。成都挖出4000年前夏朝遗址,价值不可低估。
2011年,在新都褚家村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古遗址,面积达到了上万平方米。根据该遗址出土遗物的特征分析,该遗址的文化性质属于十二桥文化,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末期至西周初年,距今时间在3100年左右,与古蜀文明的中心——十二桥遗址和金沙遗址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此外,遗址的最下层还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墩文化的遗物。这种早晚文化层叠压的情况十分罕见,为今后构建和研究成都平原先秦考古学的文化序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新都是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曾先后发现和发掘了新繁水观音商周遗址、桂林乡五四村商代遗址等十多处先秦时期遗址。
这些有部分是大众不太熟知的重要考古发现,而如金沙遗址等,则早为大众周知、蜚声世界。上述考古发现说明在古蜀时期,成都已具备一定的城市形态,成为古蜀文明的中心。
仅最近10年的考古发掘
已可充分证明秦汉后成都是大都市
秦代,成都正式建城,这是历史有确凿记载的。从此后,成都就保持和延续了大都市的繁华兴盛。最近10年的考古发现,能充分证明。
——2007年,成都大慈寺江南馆街出土了大面积唐宋街坊遗址,以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清晰的排水系统,一举成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010年11月,在天府广场东御街发掘出两块东汉晚期的大型纪事石碑。较大的石碑上有1300多个文字,小的石碑上也有1000多字。保存如此完好,又有文字记载的石碑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发现。碑文内容与成都地区的学校有关系,石碑出土地点可能就是汉代文翁石室遗址。碑文还说当时曾收集整理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散失的文章,可见记载的是成都文化史上的盛事。
——2012年7月中旬,为配合成都地铁3号线施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牛区天回镇建设工地(俗称老官山)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墓葬内发现4台西汉时期织机模型,以及920支医学竹简、经穴漆人,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此外,还有50余片木牍,大量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等等。
从这里发现的文物,创下国内多个首次。出土的织机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代表了当时纺织手工业的最高水平,甚至对世界纺织史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2013年1月,在成都天府广场钟楼下,发现了一头沉睡千年的石犀。大石犀埋藏在西晋地层以下。除石犀外,还发现了一千多件代表不同时期的文物,涵盖了战国、西汉、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证明该区域属于秦汉以来“大城”的范围,在历史上属于十分重要的区域。
——2014年,成都体育中心南侧的一处工地里,发掘出一段超过7米深的沟壑,沟壑两侧是散落的石块、砖块,还有用于堆砌城墙的红色方条石。据考证,它就是始建于隋朝的人工湖“摩诃池”——这个原本只存在于古诗词中的文人骚客泛舟游览胜地。2016年,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综合楼工地上发现了摩诃池的西北边界,还出土了大量唐宋至明代的瓷器等生活用品,以及古代的瓦当、滴水等建筑材料。综合历次的考古发现推测,摩诃池鼎盛时期的最大面积约1200亩,相当于110余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摩诃池遗址,成都市将在摩诃池东华门遗址的基础上修建一个面积约50万平方米,既有类似于希腊雅典卫城遗址历史感,又有类似于纽约中央公园休闲功能的蜀都遗址公园。
——2014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正科甲巷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再度出土了唐宋时期的成都街坊遗址,其中还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唐末排水渠。有意思的是,这段土圹砖砌的券拱式排水渠,并非东西或者南北走向,而是西北—东南向,而这也正是唐代成都城市的方位格局。从汉长安城开始,中国的城邑都是严格的正南北向建制,但是在古蜀文化中,却有一个特别的方位体系,也就是西北—东南的斜向方位系统。新津宝墩城址、金沙墓葬甚至成都的不少街道都一脉相承了这个方位体系。
……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成都在历史上从来就是大都市。成都城址中心、成都城名之所以长期不变,就是“天府之国”的文化具有超强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成都虽然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外部有群山环绕,但是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从东亚宏观地理位置考察,成都是中国唯一的三大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的交会点,因而成为古代中国内陆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早在先秦时期成都就与东南亚有着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进入缅甸、印度,于东南亚各国影响力甚大;成都早在先秦时期就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秦以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北亚、东南亚各国发生经济、文化的交往;成都在汉代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织品生产中心,尤其所产蜀锦独步天下,自汉至唐的数百年间,蜀锦等丝绸织品成为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远销至西域、中亚、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摘自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共识
●链接
成都的
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2010年10月11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告——《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的通知》,包括四川在内的七个省市的12个项目成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面积最小的,但是它也是唯一一个真正地处大都市闹市区的遗址公园。
据文博界人士处的消息,在下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中,属于成都区域的位于邛崃现存13个窑堡的邛窑遗址,位于新津县、成都平原古蜀文明最早源头之一的宝墩遗址,位于都江堰青城乡被确认为重要史前城址的芒城遗址,位于郫县三道堰镇属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遗址,位于温江区万春镇属长江上游文明起源中心点之一的鱼凫史前遗址,也有望被纳入,并最终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文化考古遗址公园群。
此外,成都还有近4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数量多,而且古今历史连贯,充分证明成都作为大都市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新闻推荐
温江是成都城西居住发展的领头羊,在成都楼市发展的起步阶段,率先创造了第一批高端住区,至今仍然保持着成都高端住区的称号。今年刚刚公布的位于成温邛高速温江出口的温江北部新城规划,被业界认为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