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即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四川省养老产业商会的微信群最近格外热闹,大家都在讨论一个话题:8月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到2017年全省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初步融合,到2020年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后,省养老产业商会会员单位、乐山市中医医院就开始筹备建立医养康结合中心。四川省出台《实施意见》,对乐山市中医医院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相关资格审查认定加快,医养康结合中心有望提前投入使用。
省政协委员们也早就关注到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其中,机遇就是即将兴起的“银发产业”。从2014年四川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以来,委员们就对医养结合高度关注。今年,省政协更是将民进四川省委提交的《关于推进四川省医养融合工作的对策建议》提案作为年度重点督办提案之一。
省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主委赵振铣指出,医养结合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人民生活幸福,是一项长期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很关注,要集各方智慧和力量解决这项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有关部门要以提案办理为契机,进一步落实政协提案的意见建议,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助推四川省医养结合工作迈上新台阶。
如何推进医养结合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省政协委员们从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政府与市场分工合作、人才建设等不同视角,提出多个解题思路,努力促进适应四川省发展现状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前景光明:
社会负担变百亿朝阳产业
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来说,选择融合发展,将会达到“1+1>2”的效果,老年人养老与就医矛盾也将变成一大产业。
“台湾的养老服务做得挺好。他们的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将疾病治疗、失能照顾、疾病防治与失能预防整合在一起,服务对象不仅局限在医院内,还辐射到了周边小区的老人。”不久前,成都市社会福利协会常务理事、成都温江区圆缘养老关爱服务中心负责人袁晓源刚从台湾考察回川。这次她正是奔着学习当地医养结合经验而去。
圆缘养老关爱服务中心是成都市首个“老年医疗服务联盟体”成员。2011年,为了探寻一条新型老年医疗服务之路,成都市老年病医院牵头,联合20余家养老机构签订协议,通过建立统筹协调和合作机制,形成养老和医疗的联动。
省政协委员、台盟成都市支部委员王良英对台湾的养老模式早有见闻。她说,倘若医疗和养老互相独立、自成系统,患病的老年人就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时间,也增加家庭负担。目前大多数老人仍然倾向居家养老,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多为孤寡老人、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
一个养老院少则几十个老人,多则几百个。老年人患病率高且患病种类多,养老院每天就要负责几十种甚至更多药品。如何科学用药?如何及时应对突发情况?这些都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省养老产业商会会长龙思明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住院可以用医疗保险报销部分费用,于是有部分患病老人就直接将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为“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得有真正住院需求的人反而住不进去。
省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2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0.4%,而且呈持续增长态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董碧蓉教授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龄超过80岁以上的人口将突破9000万,而这一群体在2013年统计时不足2000万。
如何解决医疗和养老之间的矛盾?作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攀枝花市在打造康养产业中探索出了“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与医院合作或购买医疗服务、社区医养护服务”四种医养结合模式。
“全市70%以上的三甲医院都开展了医养服务。”省政协委员、攀枝花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攀枝花市委主委伍维根做过专门调研。他认为,攀枝花市发展康养产业具有先天优势,可以在医养结合中先行一步,为全省探索出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来说,选择融合发展,将会达到“1+1>2”的效果,老年人养老与就医矛盾也将变成一大产业。龙思明估算,如果只有10%的老人选择医养结合这种模式,每人每年平均支出1万元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产业。
现实困境:
医养融合发展遭遇“中梗塞”
养老不仅仅有生理上的需求,还有心理上的需求,需要医疗保健、心理健康咨询、托管托养等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医院的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实现。
“四川省最新出台的《实施意见》,让我感觉到养老产业又将迎来一个发展春天。”成都市成东疗养康复托老院院长梁朝军与人合伙创业,2009年起接手该托老院,至今已经营近7年。最初的一年,即2010年,营业额只有近20万元,后两年增长幅度也不大,直到2013年托老院取得医疗机构许可证后,营业额才实现跨越式增长,达到530万元。
“养老产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采访中,从事养老行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养老院规模大小不一,有的有几十张床位,有的有两三百张床位。但是,仅仅依靠养老院的老人无法支撑一个医疗机构正常运作。”省政协委员、巴中市政协副主席、巴中市委统战部部长谷继礼说,土地租金是支出大头,而且养老机构不能用土地作抵押贷款,所以筹集发展资金就很困难。
按照卫生部门要求,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时,首先需要满足医务室的功能分区等硬件要求,比如要有抢救室、处置室、治疗室、消毒间等。有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还要花很长一段时间申请医保定点资质。即便两项都申请成功了,能否招来有经验的医生,也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养老院的收入远不能和大医院相比。
谷继礼建议,在完善医养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要发挥好优惠政策的作用。比如,可以将医养结合中养老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对非营利项目用地实行划拨,营利性项目按照相关政策优先安排供应。各级政府也可以采取项目带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养老机构给予资金支持。
除了养老机构自身存在发展短板外,相关部门管理运行机制不畅也制约着医养结合的发展。《关于推进四川省医养融合工作的对策建议》提案指出,由于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医养结合”养老体系建设,“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的局面使得未能形成整体合力,难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其中与老年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中的老人大多是慢性病患者或者临终关怀老人,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或养老。由于受住院天数及次均费用、就医项目等限制,报销就成为问题。
德阳市区年过八旬的老人李清富患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老伴儿已去世,唯一的孩子在省外工作,平时只有保姆照顾他。“如果请专业护理人员成本过高,还不如到有医疗条件的养老院去。”李清富说,虽然他有去养老院的意向,但咨询了一些养老机构,得知一些费用不能用医保报销,所以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医疗机构条件齐全,那么在医院设立养老机构是否会很容易?其实不然。省政协委员、成都五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人俊说,养老不仅仅有生理上的需求,还有心理上的需求,需要医疗保健、心理健康咨询、托管托养等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医院的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实现。
2015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意见确定了重点任务,包括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
意见提出要强化信息支撑。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意见还表示要抓好试点示范,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
目前,四川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17年,四川将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初步融合,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据新华网、四川在线)
九部委发文推进医养结合
近年来,四川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养老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税费优惠、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等相关配套措施,有效地整合了部门职能,加大了对医养结合的扶持力度。
在探索中,医养结合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去年,作为医养结合的两大牵头部门,省卫计委和省民政厅签署了《四川省医养融合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从统筹医养融合发展规划、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医养协作发展等7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然而,医养结合不仅仅是涉及一两个部门。民进四川省委在《关于推进四川省医养融合工作的对策建议》中直陈,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主管,医疗事业由卫生部门主管,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医养结合得不到有效保障。
民进四川省委公共事业工作委员会顾问、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毅长期关注医养结合问题。他对此次《实施意见》的出台评价很高,认为省卫计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老龄办、省中医药局等9个单位共同拟定的这份文件,制定了很多务实举措,“接下来关键在于执行,把政策有效衔接起来”。
对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领域,四川省在2015年也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省卫计委、省民政厅、省发改委联合建立了《2015年四川省养老健康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其中,医养结合项目104个,投资额达到938.11亿元,并且将连续两年给予26个医养结合项目775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将医养结合优惠政策扩面,降低“门槛”,让更多的养老机构得到支持,相关部门只需对养老机构的运行加强监管并制定严厉的惩处措施即可。
省政协委员、民建巴中市委主委、巴中市副市长邱成平也提出,要加强“医养结合”监管体系建设。“监管体系建设就是对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进行监管、对公平性进行监管,既要监管政府自己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要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进行监管。”
随着医养结合产业不断发展,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就凸显出来。采访中,大多数委员都提到了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和鼓励。比如说,养老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科研评奖等方面享受同级医疗机构待遇,否则,养老机构中有能力的医护人员难以稳定下来。
当前,哪种医养结合模式最容易实现?龙思明认为,由医疗机构向养老机构派驻医疗队伍,或者养老机构与附近的社区医院合作,这两种模式最易操作,也是大多数养老机构愿意尝试的方案。随着相关利好政策的出台,进入医养融合领域的社会资本和相关机构或将迎来一波明显增长。
□本报记者 刘奕锋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毅认为,省卫计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老龄办、省中医药局等9个单位共同拟定的这份文件,制定了很多务实举措。
破除障碍:
政府主导下市场积极参与
医养融合:如何真正实现1+1>2?
省政协委员多视角提出解题思路
医养融合:如何真正实现1+1>2?
新闻推荐
四川重点上市培育企业全接触佳润园定位高端 明年销售额将达1.5亿
公司不断发展,对资金的渴求极为迫切,目前公司的短缺资金约2000—3000万。本报记者唐丽公司优势■拥有以“雅蜂”和“蜜语花香”等品牌的不同类别和规格的高品质系列产品■采取的是网络销售、进入药...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