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徐林(右一)、叶修全与农妇在地头交流韭黄种植技术。
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渡桥村曾经花木葱茏,现在花木市场遇阻。怎么办?
□代华本报记者 周金泉 文/图
3月9日,在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渡桥村这个小有名气的“花木村”,记者穿过一片片春花烂漫的花木地,只见一片郁郁葱葱的韭黄地别有洞天。
“春节过后,我又撒了三四斤韭黄种子,可以多种一两亩韭黄了。”渡桥村一组农户叶水清说,“这几年花木行情不好。我家五六亩花木,想卖卖不出去,砍了又心痛,就打算逐步改种韭黄,已经改种3亩了。”
叶水清的转型,正是渡桥村把准市场脉搏、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
拾“传统”去库存生态韭黄挣钱
渡桥村种植韭黄有上百年历史,是渡桥村的特色产业。2000年后,因花木产业兴起、经济效益蒸蒸日上,极耗人工的韭黄几乎被花木取而代之。
“2014年以后,花木行情不好,今年还在缩水。像我这样有100多亩的花木大户都卖不出去,土地租金都给不起,一般散户就更恼火了。”村支书徐林说:“为应对这个情况,我们为啥不重拾传统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转型呢?”
于是,村组干部与群众充分酝酿。2014年5月底,成立了渡桥益佳蔬菜专业合作社,吸引16户花农为首批成员,以打造“去库存、调结构”的花木转型示范样本。
渡桥益佳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修全说:“合作社成立时,全村仅还保留20多亩韭黄,都是散户种植的,质量标准难以统一、效益不高。我们首先进行标准化种植,为农户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
紧接着,合作社为韭黄注册了商标,大力打造无公害品牌。徐林说:“去年,区农技术站已经抽查过几次了,今年下半年就能得到无公害产品认证。”
徐林说,合作社社员坚持标准化生产,打生物农药、施有机肥,“亩产量比以前减少了两三百斤。但每斤韭黄却比以往上涨了2至3元。1亩反而在原来基础上增收了七八千元,这还不包括卖韭菜花的收入”。
渡桥村一组叶培根入社后,深得“标准化”要领,他高兴地说:“光是五分地的韭黄,一个多月时间我就能纯赚1万元!春节过后,我还剩的一两分花木地都腾出来,全撒了韭黄种子。”
补短板夯基础凭自愿调结构
随着花农的转型,渡桥村韭黄面积增至34亩。规模渐大,短板凸显,这既有销售上的,也有生产上的。如何补齐短板?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当好群众的办事员和服务员——州人社局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纪实
■杨国军记者杨刚郭子琦初夏的阿坝壮美辽阔、风光无限。在田野乡间、企业工厂、各个校园都有一群藏羌儿女的贴心人、社会保障的服务者、人力资源的引领者悉心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愁……州人社局的所...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