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是成都市温江区金马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黄成勇回医院坐诊的日子,但他仍然随身带着一个出诊包。略显磨损的包上,印有“全科医生”几个字。
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急症的多面手,从而缓解因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而导致的看病难问题。目前,成都市已有2200多支全科医生团队,签约22%的成都家庭,服务200多万居民。
成都“立城优城”战略的终极目标,就在于让成都市民的生活更有品质。品质应从哪里体现?教学、医疗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成为最先考虑的方向。
起步期的艰难探索
黄成勇第一次接触“家庭医生”这个概念是在2009年。当年,温江作为成都的试点区域,率先探索“家庭医生”制度。
这一探索,改变了黄成勇多年的工作模式。不坐诊的工作时间,他开始背起装有医疗器械、基本药品的出诊包,上门服务。
但“第一次”并不顺利。黄成勇敲开的第一个家庭住户,是刘家壕社区五组朱大爷的家,没想到这并没有得到朱大爷的“好脸色”,“我被当成了搞药品推销的。”
顶着“不理解”,黄成勇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镇上居民渐渐知道了一个叫做“家庭医生”的名词,只要签约,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内,签约家庭无需缴纳任何费用,有任何医疗方面的问题,便可打电话给自己的家庭医生进行免费咨询。一开始抗拒的朱大爷,也成了黄成勇的签约家庭用户之一。
虽然工作渐入正轨,但对于这样的“上门”模式,黄成勇心里也在“打鼓”,“别说居民们接受起来需要时间,我们自己干下来,也有点吃不消。”
吃不消的原因在于时间难以调配。由于正常坐诊不能减量,上门只能利用坐诊之外的时间。当时,黄成勇一个人要对应好几个社区、数以千计的家庭。“如果每家都要定期上门服务,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黄成勇说,虽然承诺上门,但难免对一些签约家庭“服务不到位”。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金马镇中心卫生院大门左侧二楼的一个房间里,有五个大铁柜。黄成勇说,这里装的就是全镇2万多人的健康档案。
建立健康档案,是推进全科医生服务模式的基础。但这一工作在过去进展不顺,不少居民不愿意接受免费体检。今年,金马镇政府出面,要求各村(社区)做好工作,组织居民进行免费体检。政府推力下,全镇90%以上的户籍居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
在家庭医生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与哪些家庭签订服务关系?扎实的居民健康档案为筛选提供了依据。黄成勇说,“有一些家庭短时间内的医疗需求并不大,所以我们重点盯着的是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等六大类重点人群。这样不但能减轻家庭医生的服务量,也能较快树立‘家庭医生\’的品牌。目前,全镇的全科医生签约率已经达到了35%。”
改变不止于此。另一个更明显的变化,是从一个人变成一个团队。过去黄成勇一个人负责几个社区。现在他多了3-4名帮手。不同家庭的医疗需求也不同,有些偏向老年病,有些偏向幼儿科,团队成员根据不同需求分工合作。黄成勇说,这样分配后,自己轻松不少。
黄成勇说,推行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带来的最明显变化体现在卫生院的门诊率上,“去年全年我们的门诊量是3万多人次,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了4万人次。”黄成勇说,尽管现有的团队仍然难以完全覆盖签约家庭,但“在树立起自己的口碑后,服务对象会主动上门找我们”。
□本报记者 傅耕 蒋君芳
新闻推荐
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就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进行授权本报讯(记者李淼)记者从省委农工委获悉,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232个试点县(市、区)、天...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