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成都市2015年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简称“村公资金”)全部拨付到位,数额共10亿元。
这笔经费,源于成都200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彼时,成都首开全国先河,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增长机制,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主管理机制也随之建立。
七年来,逐年递增的资金,不仅不断改善成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级公共服务能力,也推动管理制度持续“优化修炼”。
总额58亿元刷新农村基础设施面貌
6723米,这个数字,温江区万春镇先锋村村支书郭裕贵几乎是脱口而出——这是先锋村第一年村公资金的“建设成果”。
彼时,一笔29万元的资金一度让郭裕贵既高兴又烦忧。当时全村只建好了村道,通到各组的道路全是泥巴路,路况非常差,“终于有钱修路了!”但这笔经费不大不小,全村17个组,只有这一笔钱,“应该先修哪个组?”
成都市推出的一项“利用村公资金融资”的新政策,为他解了忧:先锋村以每年的村公资金为抵押,获得了180万元贷款,修通了全村的6723米组道。
“今年我们的资金主要会用到沟渠的修整上。”郭裕贵说,该村的村公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的修建,“帮上了大忙。”
新都区龙桥镇的改变也得益于此,全镇120多个村社都通了水泥路,其中一半以上资金出自“村公资金”。该镇副镇长曾义娟说,这笔资金大大加速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数据显示:自2009年推出这项改革以来,截止到去年底,成都市县两级投入的村公资金约为58亿元,实施了123805个公共服务项目,最低拨付标准,从最初的每个村20万元,上调到现在的40万元。
一张“负面清单”更好地回应群众诉求
为了更好地用好“村公资金”,成都市统筹委编制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手册》。在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办公室,记者却看到了两个版本的手册,一本是黄皮的,一本是蓝皮的。
黄皮代表过去,蓝皮则是现在。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相关负责人说,蓝皮本在过去黄皮本的基础上,做了很大调整,“几乎都源自群众的迫切需求。”
去年,先锋村13组组长蒲召贵就向郭裕贵提出,要用村公资金整治院落环境。但在黄皮本里,院落整治并不在使用范围内。今年拿到蓝皮手册后,郭裕贵一下轻松了,“总算放行了。”
原来,过去成都对村公资金的使用范围有明确规定,必须用在社会管理、农村基础设施等几大类上。但成都市统筹委调查发现,一些群众迫切需求的诉求却在目录之外。
在新版的蓝皮手册中,过去的“允许范围”变更为“禁止范围”——成都推出村公资金使用管理“负面清单”,列出严格控制禁止项目20个,如村干部补贴、午餐费——只要不在禁止范围内的,都可使用该资金。
“除了负面清单,我们还根据需求列出了一个优先清单,将群众诉求比较密集的‘村民代办员\’等5个项目列入其中。”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镣铐”更清晰阻击村公资金违规操作
今年年初,成都市统筹委对全市的村公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少数违规操作案例,“虽然比例很小,但也给了我们警醒。”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市在多个环节上加强了对村公资金使用监管。
9月25日,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村支书杜月召开了一次固定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对村上聘请的10位保洁员进行工作测评。
按照大邑县的要求,香林村建立了固定议事日,在这一天召开议事会研究村公资金的相关事项,并通过宣传栏、微信、微博等提前公示议题内容,鼓励村民自愿列席议事会。“让村公资金的使用尽量公开透明化,才能得到群众的满意。”杜月说。
此外,为了进一步监管村公资金的使用,大邑县纪委还牵头对该资金的使用进行廉政风险专项防控。
将村公资金的用途“亮出来”,新都区龙桥镇瑞云社区也在用村公资金购买的8辆巡防用摩托车上贴上了特定的标识。“看到有这个标识就知道这辆车是用村公资金买的。”曾义娟说,这样一来,这辆车的使用就能接受所有村民监督。
据悉,该镇所有村公资金都采取了类似的“标识”公示。“比如用该资金修建的路、沟渠等,我们都会立一个标牌,上面写清楚工程的具体信息,接受群众的共同监督。”曾义娟说,今年所有标识还添加了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可以了解更多信息。目前,这项举措已在更大范围内总结推广。
□本报记者 蒋君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蒋君芳)12月22日,记者从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党工委获悉,截至目前,街道开办的社区党校已培训村(社区)两委干部380余人次,普通党员500多人次,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普遍好评。今年初,温江涌泉街道...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