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成都·基层社会治理之网格化服务管理(上篇)
网格化服务管理并不是肇始于今日,许多地方此前已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新形势下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应有更新的思路、更深的内涵、更高的标准。
当前,以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正在成都全市深入推进当中。有效顺应新形势,对比国内其他城市,成都市的这项工作更加突出“信息化支撑”、“资源整合”和“服务功能”。“信息化支撑”和“资源整合”致力于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信息共享、资源高效利用,强调“服务”则旨在通过完善网格的服务功能,从源头上消解矛盾纠纷,让人居环境显现出常态性的和谐。
成都以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分3个主要步骤实施:第一步,纵向贯通,2014年以“建设”为主,以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全市所有城乡(社区);第二步,横向集成,2015年以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为核心,促进网格提质增效;第三步,共享共用,实现更高层次的在网格中惠民生、促发展、保平安。本文将分“上”、“下”两个篇章来对此进行分析与呈现。
2014年6月,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以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的意见》,对成都市以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做了具体规定,明确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信息化为支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成都市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由此开始全面推进。
2014年,是成都市以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纵向贯通“建设年”。在这一年里,成都各区(市)县全部投入到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的实战推进中:大成都范围内共划分出了11713个网格,全市共配备网格员12699人,并践行“6411”模式。
到2014年底,成都市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目标——实现了以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全域覆盖。其中,网格员发挥的服务、调解、维稳等综合性功能在基层治理中成效显著。
□冉倩婷 杨金忠图片由成都市委政法委提供
网格员24小时全心守护
搭起老百姓身边的“连心桥”
自成都市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启动以来,各区(市)县的老百姓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有事就找网格员”。
“华哥,我们小区外面道路的香樟树该修剪了,不然吹大风枝丫断了可能出现安全隐患。”一大早,金牛区金沙社区的刘大爷给网格员华正源打电话。“好的,马上就过来。”华正源接到电话马上赶去。
查看现场,向社区汇报情况,组织人员对香樟枝丫进行修剪。下午3点多,这个安全隐患点位被清理完毕。“遇到急事随时可以给他们打电话,他们24小时都开机,第一时间就会过来。”刘大爷对网格员的办事效率竖起了大拇指,“原先小区垃圾遍地,现在网格员天天都要过来监督小区卫生,小区这么干净都是网格员的功劳。”
视线转换到温江区春江路社区,网格员刘冬梅正在忙着给一肚子苦水的刘婆婆帮忙——刘婆婆的3个子女一直要求刘婆婆分财产,让老人不堪其扰,刘冬梅找到3个子女,告知他们应尽赡养义务,对其进行劝诫,最终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而这些仅仅是网格员的“部分功能”而已。
在成都,每个网格员手持移动终端直面群众,他们的身上集纳了综合治理、基层管理、社区服务、组织建设等20余项服务管理项目,负责基础数据收集、社会综合治理、矛盾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养老助残、民政抚恤、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服务管理业务,既担当政策宣传员、服务代办员、事务管理员,又担当社情信息员、治安巡逻员、纠纷调解员,遇到问题能当场处理的当场处理,不能处理的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将信息立即反馈到后端的信息平台上——“一专多能、综合履职”。
网格员24小时的全心守护,还为老百姓加固了一道“安全锁”。
2014年5月1日晚9时许,成华区怡福路一大院门卫发现有住户带回两名陌生人,两人神色慌张非常可疑,门卫马上把情况通报给网格员,网格员又立即将情况通报给社区民警。后经派出所调查,两名嫌疑人为外省网逃人员,民警立即到小区将两人捉拿归案,并顺利移交给当地警方,成为成都市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以来,网格员发挥关键作用的又一成功事例。“网格化的运行机制,需要上下协调、多方联动,而网格员在其中则起到沟通枢纽的作用,因为网格员的存在,整个网格也在政府治理与民众之间形成一个枢纽平台,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分析,网格员提供精细化服务,包括担负起日常生活中调解维稳的功能,让许多矛盾纠纷在还没有造成大问题之前消解于无形,俨然已成为缓解矛盾的“安全阀”。
目前,大成都的12699名网格员正在以“服务大众、为民排忧解难、为民务实”为座右铭,全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完成“纵向贯通”
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全域
支撑网格员发挥综合性功能的背后,是一个正在有效运转、庞大有序的信息化体系。
2014年,成都市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要求,按每个网格覆盖300至500户居民的标准,将城市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农村网格则以村民小组或较大的居民聚居点为基础进行划分,全市共划分出11713个网格,共配备网格员12699人,按照“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原则,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全部纳入到网格化服务管理中。
在此基础上,建立并运行“6411”服务管理运行体系,即建立“组织机构、人口信息、房屋信息、重点场所、城市管理、网格地图”6类网格基础信息库,运行“网格员、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分中心、区(市)县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四级管理平台,运行一套网格化服务闭环流程和一个社会化服务平台。
6类网格基础数据库由相关部门将通用性、共享型数据信息全部导入,实现互通共享,并通过每个网格员的手持终端进行动态确认调整。
四级管理平台则形成“分级管理、梯次互动”的态势。
运行“发现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考核评价、结案存档”的闭合运行流程,实行“事项统一受理—事项分流移交—部门协调处置—限时办理结案—办结回访问效”的链条式服务管理,全程“痕迹化”,有没有办、办没办好,清晰可见。全市各区(市)县还各自进行了创新,例如温江区就开展了领导干部带头、政法机关全员参与的“跟着网格员走”活动,在深入了解基层情况的同时,以“三问三倒查”的方式了解该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是否存在问题。
社会化服务平台的搭建,致力于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使各类社会化服务模式有序融入成都市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截至目前,以武侯区面向全国购买100余项社区公共服务为代表,成都市的各区(市)县都在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大力开展“一站式受理、一窗式服务、预约服务、网上服务”等便民服务,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截止到 2014年底,成都市以“6411”模式运行的以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已经实现纵向贯通、全域覆盖。
“对于政府来说,通过网格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理矛盾,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实现源头治理,体现寓管理于服务中。对于老百姓来说,通过网格化提供的精细化服务,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生活幸福指数也提高了。两者综合,营造出更为和谐的环境。”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指出。
第一阶段目标达成,而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的“横向集成”第二阶段目前已经在全市范围内铺展开来。
新闻推荐
4000多年前,这里是古蜀鱼凫文化的发祥地;4000多年后,这里是成都西部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卫星城——这里,就是温江。7月24日,温江作为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活动之一——成都专场推介会承办地,再次...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